成都银行第三次冲刺A股 不良率居上市城商行之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包括“妖股”张家港银行在内的一大批中小银行和城商行均在A股市场掀起涨停潮,令市场侧目。4月28日晚间,证监会更新预披露信息,“老面孔”成都银行赫然在列,其拟登陆A股上交所。招股书显示,成都银行拟发行不超过8亿股,发行前总股本为不超过约40.5亿股,由中信建投证券保荐。成都银行主要在成都地区开展经营,是典型的地方城商行。
成都银行年报显示,2014-2017年,其净利润分别为35.52亿元、28.21亿元、25.83亿、25.77亿元,连续4年呈现逐级下降趋势。
对此,成都银行回复本报记者表示:“影响净利润的主要原因有:受央行降息及市场收益率下降的影响,净息差和净利差连续两年持续收窄,利息净收入有所下降;受宏观经济和主要经营区域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信贷风险持续暴露,本行计提贷款减值损失有所增加。”
频繁人事变动成上市绊脚石
事实上,成都银行已是第三次冲刺A股了。
2011年6月,成都银行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并通过了其IPO相关议案。2012年4月6日,成都银行向证监会递交IPO申请,进入等待审批阶段。2014年6月30日,其招股书证监会网站上披露,至此,其上市之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但就在成都银行IPO前夕,2013年掌舵九年且一手推动成都银行上市之路的原董事长、行长毛志刚,因涉嫌受贿罪而锒铛入狱。与毛志刚一同被查处的,还有原成都银行董事、成都银行第一大股东,成都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吴忠耘。随后,成都市原财政局长李捷接任成都银行董事长职务。
对此,成都银行在招股书中提示:“本行可能面临声誉风险。”同时还表示:“可能因为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遭受负面评价,从而导致本行的业务开展及经济价值受到不利影响。”
随后,身处多事之秋的成都银行又迎来频繁的人事变动。2015年该行监事长张建华因退休辞职,同时不再担任该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职务;杨岷清因工作交流不再担任副行长职务,并新聘任蔡兵为公司副行长兼任首席信息官。此外,还有董秘何林、董事刘国忱、董事田华茂、外部监事傅代国等多位高管因个人或工作交流等原因辞去职务。
彼时证监会正式放开城商行上市,与成都银行一同排队等待IPO的九家银行均成功过会,而成都银行成为唯一一家遭遇“中止审查”的城商行,原因则是承担该行IPO审计工作的签字会计师,因向该行提供审计服务的服务年限等需要进行更换。
根据证监会相关规定,项目签字会计师发生变更,属于申请文件不齐备而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的情形,故成都银行及中介机构根据证监会规定,需要报送中止审核申请。
2016年银行业又迎来新一轮上市热潮,已回归排队序列的成都银行于7月21日又因“发行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查或者其他导致审核工作无法正常展开”,被“中止审查”。成都银行再次成为同批次等候A股上市的城商行中,唯一一家未通过发审委审核的银行。
而这次中止是由于在成都银行的5位独立董事中,殷剑峰于2016年2月24日辞去独立董事职务,江海于9月2日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职务。导致该行独立董事人数不满足监管要求。
频繁的人事变动似乎成为成都银行上市路上挪不开的绊脚石。对A股情有独钟的成都银行在经历两次“中止审查”之后,第三次冲刺能否完成夙愿也令众人捏一把汗。
业务集中风险大
城商行的信用风险往往因业务集中导致,成都银行也不例外。
近年来,虽然成都银行陆续在重庆、广安、西安等地展开业务,但大部分的贷款、存款、收入和利润仍将来源于成都地区。其中,成都银行78.57%的贷款来源于位于成都地区的分支机构,业务比较集中。
目前在A股排队等候上市的银行众多,且同质化竞争严重,而多数城商行利润存在负增长,信用风险压力较大,监管部门在审核时,会更注重银行资产质量方面的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成都银行曾被四川银监局连开四张罚单,其中多项违规事项均涉及该行信贷业务。一是成都银行高升桥支行贷款支付管理不严致贷款资金被挪用、贷后管理缺失,被四川银监局罚款30万元;二是成都银行锦江支行未严格执行贷款受托支付、未跟踪检查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被四川银监局罚款20万元;三是成都银行高新支行向授信客户转嫁房屋抵押登记费,被四川银监局罚款10万元,没收尚未清退的抵押登记费67280元;四是成都银行新津支行因贷前调查不尽职,在项目资本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即发放贷款、用贷款资金归还到期贷款,被四川银监局罚款30万元,共计罚款90万元。
不良率居上市城商行之首
除此之外,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城商行平均水平,且居上市城商行之首。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在上市城商行中,盛京银行、哈尔滨银行、杭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4%、1.53%、1.63%外,其他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50%。
成都银行2016年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其不良贷款率2.21%,2015年为2.35%。
去年,成都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压缩不良贷款,全年通过核销方式处置不良资产26.91亿元。按五级分类,该公司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合计金额为26257万元,其中重组上调金额为1294万元,非重组上调金额为24963万元。同时,该行在公告中表示,在充分考虑分支机构及个案的具体情形下,逐户拟定月度推进表,同时逐户确定部门承办人,区分重点案件、一般案件进行分类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对不良资产清收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
成都银行净利润的持续快速下滑、不良贷款率的高企等多种问题,均成为成都银行IPO的潜在阻力。
成都银行回复记者提问表示:“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持续控制资产质量,提升风险抵补能力。在所处地区信用风险持续暴露的背景下,本行通过一系列措施控制不良贷款,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2014年以来各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受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出现明显上升。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变动趋势与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基本相同,由于主要经营区域的信用风险情况不同,各期末不良贷款率高于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但仍低于四川省金融机构平均水平。”
同时,成都银行称:“因我行目前尚处于预披露阶段,正式进入缄默期,更多详情暂时无法回答。”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