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传承催热保险金信托 CRS恐慌或是伪命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人寿在港股市场上发布公告,拟与重庆信托订立框架协议,连续3年购买总计1500亿元的信托产品。近年来,我国“信保合作”愈加频繁,从持股的角度来看,目前共有6家保险机构入股信托公司,14家信托公司持有保险公司股份,互相渗透趋势显著。
当前信保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互相持股的股权合作、联合开发的产品合作以及渠道方面的互补合作。据了解,目前落地较多也是最近被高净值人群关注最多的信保合作形式正是在国内刚刚起步的保险金信托。
崭露头角的保险金信托
一位大型险企负责人介绍称:“保险金信托是指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而保险受益人(即委托人)与信托机构签订信托合同,当理赔条件发生时,保险公司将理赔金交付信托机构为受益人设立的信托专户,由信托机构依据信托合同管理、运用这笔信托财产,信托期满将信托利益交付给受益人。”
他同时表示:“国内信托本来就不发达,用保险信托的也比较少,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也只有少数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金信托业务发展的背后,反映的是国内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和中产阶层的蓬勃壮大及居民日益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瑞信在《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中指出,中国中产阶层人数达到1.09亿名,位居全球之首。
业内人士分析,保险金信托日渐升温的主要原因应是国内家族财富传承的问题开始凸显。数据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正以每年超过10%的增长速度在爆发。许多企业家正从“财富创造”阶段逐步迈向“财富传承”阶段。保险金信托以其固有的私密性和便捷性,使保险金的安排能更贴近投保人意愿,一方面不必再为遗产纠纷而担忧,另一方面,通过长期规划与指定受益人,可将对下一代努力学习工作的激励机制融入其中,为他们在不同时期提供创业试错机会,甚至通过不同的分配方式对第三代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引导,从而传承家族精神等。相较于动辄千万现金外加手续费的家族基金,保险金信托显得“更为友好”,通常仅需百万即可设立,同时,某些捆绑的寿险可达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保险杠杆。
中信信托在2014年联手信诚人寿推出了全国第一只兼具资产管理和事务管理功能的保险金信托。截至去年11月份,中信信托在保险金信托领域受托笔数近500单,受托规模不低于40亿元,市场占有率超过90%。目前,包括平安信托、山东信托等信托公司也均大力发展该项业务。中国平安的保险金信托项目自2016年12月推出以来,意向客户逾1300名,累计预计规模逾20亿元。
但国内保险金信托产品种类目前还相对单一,其“嵌入”保险金信托的保险产品为终身寿险和年金保险对应的身故金。
只因CRS的推进?
一位在保险公司经纪部门工作的从业人员向记者表示,近几个月来,保险金信托吸引的客户越来越多。“给客户介绍保险金信托时阻力越来越小了,”他透露道,“这些高净值人群都对CRS有所了解。”
所谓CRS,就是各国家和地区之间基于同一标准的一项共同申报准则,其大致内容就是签署国或地区之间相互披露对方国家或地区公民在本国的经济财产情况,以提升税收透明度和打击跨境逃税。目前,我国已与10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税收协定。
2017年1月1月,CRS计划在中国正式启动。其实早在2014年9月,中国官方就已对此做出过承诺。根据安排,今年12月31日,将完成存量个人高净值账户的尽职调查,2018年9月,第一次信息交换将正式到来。同时,随着CRS进入“实操期”,对于高净值的富豪们来说,影响不可小视。
“保险金信托也并不能规避CRS,信息公开是必然的。只是保险金信托的框架可以减少遗产税、赠与税等税收风险。”有相关从业人员表示。当然在中国,遗产税、赠与税目前还并未开征。
业内人士透露,许多保险公司会以CRS的名义来“忽悠”客户。他提醒道:“目前国内保险金信托刚刚兴起,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很有可能公司为你量身打造好方案后,又有政策出台,到时候所有的前期努力和各种成本都浪费了。”
据了解,对于保单而言,由于CRS只申报其中的现实现金价值,香港某些储蓄型保单因为前两年现金价值为零,即使被披露也不会产生风险,目前成为比较热门的“缓兵之计”。“最好的办法还是取得移民纳税身份,”某知名国际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认为,“至于保险金‘装不装入’信托,似乎影响并不是很大。”
事实上,如果需要实现更完备的家族财富传承,就必须将不动产、股权装入信托。相对于国外完善的相关制度规则,我国还尚未出台关于保险金信托配套的法规和细则,目前还缺乏与保险金信托配套的法规及细则,例如信托登记制度、税收制度不完善,股权以及不动产转移面临沉重的税费成本等问题,一些保险金信托在操作流程上还存在法律上的模糊地带,诸如保险金信托的涉税问题等操作流程上还存在着“灰色地带”。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