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瞳资本刘牧龙:移动医疗已过热 私募资本进入医疗产业需注意监管风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4-13 16:26:58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随着中国医改进程不断加快,以互联网+医疗为标志的新兴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各路资本纷纷进军该产业。与此同时,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私募机构寻求资本回报的模式也出现了分化。
《华夏时报》了解到,在4月12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医疗产业的投资机会与风险也成为各家私募风投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经济‘新常态’下以前驱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投资、出口、消费现在缺了一架半,消费成为新的亮点,医疗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特种消费行业,患者去医院就医,消费的是一种服务,也消费了医疗设备带来的检查、诊断等,本质上属于服务行业。总体上宏观经济对传统经济不是太有利,但对医疗行业总体是一个比较友善的环境。”在当日的论坛上,仙瞳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牧龙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在刘牧龙看来,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移动医疗领域在整个创投行业已经处于过热的状态,移动医疗是让懂医疗的人来做比让懂互联网的人来做更好一些。在移动医疗领域经过初期的“高烧”以后,逐步会进入到一个真正有一些企业能够竞争胜出这样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
“医疗产业是一个特种行业,它的特殊性就是要受监管。政府监管对医疗的产业发展、投资,都会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医疗监管政策的变化,既可以让一家新的企业诞生,也可以让一家发展得很好的企业陷入困境。在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声称要削减80%的FDA监管条例或规则,这反映了一个全球医疗产业监管放松的趋势,世界都在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我们预计未来国内医疗产业的监管环境会持续宽松,这也有利于私募资金的进入。”在谈到政府监管层面时,刘牧龙也指出。
事实上,在本次论坛上,医疗产业的资本投资的风险也成为其他私募机构大佬讨论的话题。多为受访的私募机构合伙人均表示,一旦监管放的太开就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医疗产业不排除会出现类似细胞治疗领域中的“魏则西”事件。
与此同时,尽管全球都在进行货币收缩,中国央行M2增速也开始下降,这对于私募资本在医疗领域的投资产生着潜在影响。不过在刘牧龙看来,中国总体上仍然处在资产泡沫的时代,要择优机构进行资产配置。
“2015年的股灾背景,其实就是信用货币的危机。在这个条件下,我们从投资角度来讲,应该积极进行投资,将货币转化为可以生息的资产。二级市场的泡沫依然会存在一段时间,过去的泡沫化导致存在科技泡沫,连医疗领域也存在。股市为什么迟迟不能涨,创业板的走势预示着私募行业在进行资产配置时,要适度谨慎。医药行业也在进行着结构性调整,主要的改革方向是把医疗服务的比重提高,药品消费的比重下降。医疗服务行业会出现更多的机会,但药品尤其是低端的生产企业可能会遇到一些压力,以药养医的局面会得到改善,药品流通领域也在做两票制的政策。流通企业也要提高效率,才能在这个洗牌中生存下来。同时,改革会向服务、价值、诊断挤压。医疗诊断上会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刘牧龙称。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