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深夜表态力稳市场方寸稍乱独立性需加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 玮 北京报道
尽管国务院、货币当局一再维持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但紧缩预期还是抑制不住。
由于担心央行收缩信贷,7月29日,上证综合指数放量下跌5.0%,盘中最大跌幅7.6%,创下了自本次反弹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从当日盘面来看,跌幅超过9%的个股接近180只,实属恐慌性下跌。
“听说要调准备金率了?是不是要重启三年期央票了?”某银行的一位经济学家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最近几天,他不断地遇到同事、同行、同学的咨询,这说明大家对货币政策的走向、“微调”的程度,达到了空前的关注,各式各样的消息、传言满天飞。
这种情况是央行始料不及的,因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温家宝总理、央行口径,传递的都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高层官员的表态仍然不能安抚市场预期时,“货币当局似乎有点方寸乱了。”
7月29日22点40分,央行的网站上发布了副行长苏宁“近日”的讲话,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同时指出,“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而不是规模控制的方法。”
而诸多投资者相信,如果宏观政策基调不发生大的改变,大跌只是“涨幅过快后的一次获利回调”。7月30日,A股即回升。
紧急表态A股回升
“央行一系列微调,诱发市场越来越紧缩的猜测。”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第一方面,重启了一年期的央票,并且连续抬升3个月和一年期央票的利率。
“第二个方面,重启了定向央票。在‘适度宽松’的基调下,重启央票是很不寻常的。”鲁政委说,市场担心,是不是会重回数量调控。因为没有限额和标准,定向央票如何发出?
尤其是,央行7月28日公布了其对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提及CPI将会在下半年走稳,存在反弹可能,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国内需求继续回升,通胀预期有所显现。
于是,7月29日A股暴跌。
为了应对市场的过度解读,央行深夜挂出央行副行长苏宁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内容,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表态后翌日,上证指数回升,重回3300点,银行股为回升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苏宁指出,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而不是规模控制的方法。
公开市场的操作正在加强,央行于7月30日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450亿元3月期央行票据,参考收益率1.2473%。与上周发行的3月期央票相比,本次央票发行量增加400亿元,收益率也较上周增加4个基点。
市场化操作已成为目前回收流动性的主要手段,如何回收流动性也是全球央行共同面临的难题。美联储主席伯南克7月21日公布了美联储的退出策略。
中国则不同,上半年接近7.4万亿元的信贷全球瞩目,大量的货币供应多由此贡献,而非如其他央行那样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因此,公开市场操作虽能回收流动性,却难以有效控制信贷,而提高利率更有热钱之忧。
“因此,在相对固定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下,中国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还是所谓的贷款额度控制。”中银国际在最新的报告中提到。
“信贷规模控制早在1998年货币调控机制改革时,就正式取消了。取消了之后,央行每年还制定贷款增长的指标,这个指标与之前信贷规模控制是有区别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室主任彭兴韵对《华夏时报》说,最近一次启用是在2007年9月份之后,叫信贷规划,对贷款总量限制,去年11月份因银行贷款动力不足而取消。
近期不采用信贷规模限制,是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致,彭兴韵认为,是否会重新启用,未来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独立性需加强
显而易见,央行为回收流动性煞费苦心,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却不那么板上钉钉。
中银国际认为,政策信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之处,政策信号的矛盾既反应了决策层对于“过度”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特别是资产价格飞速上涨的风险的担心;也揭示出决策层认为淡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进一步而言,在大的政策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微调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最终效果如何将是一个令人十分担心的问题。
从目前看来,央行对信贷增长的评价模棱两可,其在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分析货币信贷发展趋势时指出,目前,促进信贷投放存在推动和制约两方面。推动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逐步企稳回升,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增加,新建投资项目、房地产市场资金需求上升;放缓的因素主要有,票据融资置换、项目储存资金、新开项目放缓、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的限制。
“以现在这种力度,很难控制通胀压力,也不止中国有通胀压力。”彭兴韵强调,目前33.5%的固定投资应该非常高,2004年的时候到30%,采取了那么强有力的紧缩措施,而现在还在担心经济增长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实在有点多虑。
彭兴韵谈道,他们有个比喻,货币政策中央行是演奏者,谱曲的是国务院,央行只是照着乐谱在弹琴。
“央行似乎有点乱了,货币政策应该从一个危机管理操作转变到反经济周期的一个正常的调控。”彭兴韵建议,至少要传递这样的信息,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肯定是逐步调整的过程,一开始在公开市场上调整,之后对商业银行的指导,最后才是其他的货币工具的运用,要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鲁政委也认为,央行有必要对市场保持关注,但不会因金融市场的变化而决定其政策。5%的下跌显然没有达到足以让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程度。
而银监会近期高调走向信贷控制的前台,近期发布的新规中 “受托支付”成为最大变化,银行会直接将贷款资金划入最终收款人账户,从而有效控制信贷资金流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