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与候任总裁终止合作 何晶重掌欲谋投资策略突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在经过半年的磨合后,原本将在8月15日进入淡马锡董事会并将在10月1日正式接任执行董事兼总裁的顾之博,在最后关头与淡马锡选择了“分手”。7月21日晚间,淡马锡正式对外发布消息称,经过4个月领导交接期后,淡马锡董事局及顾之博均认为,双方在某些策略问题上存在分歧,由于这些分歧不能解决,最终停止合作关系,而原执行董事兼总裁何晶重新执掌淡马锡。
记者了解到,由于在金融危机中出现巨亏,早在今年2月份,淡马锡高层换将序幕拉开,作为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妻子的何晶,在执掌了淡马锡7年之后,准备淡出董事局,但是7月21日的撤销任命书,让这一场人事更迭消弭于无形,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不过与此前不同的是,何晶在得到重新任命后,开始着手进行缓慢的投资策略调整。
两因素或致顾之博离开
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撤销令,新加坡本地金融圈虽然感到意外,但是却不愿意就淡马锡评论更多。
7月29日,一家新加坡本地银行投资分析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新加坡本地人和金融机构向来不评价淡马锡的对外投资策略,包括对早前淡马锡要更换总裁的各种猜测。
虽然当事人双方都没有对“和平分手”内因作出更多的回应,但是根据道琼斯引述当地知情人士的报道称,顾之博计划变动淡马锡的高层管理,但是这项计划并不受欢迎,而且这些人事任命必须由淡马锡董事会通过。此外,顾之博提出的公司新策略方向风险也过高。
“上述两项理由应该可以解释为什么顾之博在进驻淡马锡长达半年后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淡马锡是主权财富基金,但是顾之博不是新加坡人,淡马锡的投资团队和董事会也都是由当地人组成,如何让一个外国人执掌曾经超过1000亿美元资产的淡马锡,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解决技术障碍的问题;另外,顾之博上任,就要转变何晶执掌时期的投资策略,从金融领域转变到能源、商品、新兴市场基建和消费品领域,在现阶段能源、商品市场都出现大幅波动的时候,能不能被淡马锡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7月30日,上海一位了解淡马锡投资运作的国资系统负责人分析称。
在上述人士看来,无论何种因素促使双方分离,但是最简单的原因归结起来还是淡马锡不愿意进行权力交接,总裁可以拥有部分权力,但不会拥有全部权力,即使在何晶在任时也是如此。而在淡马锡的声明中,顾之博称,他的遗憾来自于无法继续进行权力交接。
淡马锡投资策略转变
即使顾之博走了,何晶重掌淡马锡,它不得不面对的是投资策略的“突围”。7月31日,一位新加坡市场人士指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淡马锡在去年8个月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投资亏损,资产总值1300多亿美元缩水至840亿美元左右,缩水比例达到三分之一左右,而何晶此前超过四成比例大幅投资全球金融领域,成为这次巨亏的“祸首”。
7月29日,在出席新加坡政策研究院的午餐会上讲话时,何晶承认,淡马锡的资产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12个月内,下跌了超过400亿元。
本报记者了解到,对于重新执掌淡马锡的何晶来说,29日的午餐会,也像是一次淡马锡谋求投资“突围”的会议。
据海外媒体报道,何晶在会上透露,淡马锡希望先与投资机构和有经验的投资者在未来5-8年展开测试,如果测试成功,淡马锡或在8-10年后,也让散户与淡马锡展开联合投资。何晶也重申,淡马锡是长期投资者,宗旨是增强长期价值,不会随意增加或脱售投资,以获取短期利益,只在有意义的时候投资、整合或脱售。
“亚洲依然是淡马锡的投资重心,只不过亚洲的金融业,尤其像中国的银行业,已经不可能像前几年那样,有那么多的金融资源让淡马锡去投资参股,获利不菲,而各国对于能源矿产也是极尽保护,淡马锡只能像何晶说的那样,寻找更加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寻找多样化的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上述上海国资领域人士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