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私塾教育利益链背后 “读经热”为何持续升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3-02 17:07:27
本报记者于娜北京报道
在近几年读经热影响下,国内各类读经班、学堂、私塾迅速扩张到几千家,招收了大量学龄孩子,最终引发了教育部门关注。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指出,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同时要求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起底“读经热”这种标榜反体制教育实验,其勾勒出的一条读经教育产业链条背后,死记硬背甚至不许主动求解的读经运动给投身其中的孩子们的人生影响难以评估。
读经班产业链
赵岩是北京一所高校的上古史在读硕士生,今年以来他的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几家少年读经班聘请他当领读老师,按照读经班老板要求讲点“蒙学”,也就是《三字经》、《弟子规》之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背就行了。类似的少年读经班目前已经成为了一股社会潮流,各种儿童读经班、国学班在全国各地已经很普遍。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学者王财贵在大陆宣讲并建立起一套名为“老实大量读经”的“理论体系”,在成百上千场演讲中,王财贵描述了一个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愿景,他所创立的新的教育模式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只要通过简单的读经,就能将孩子塑造成大才,甚至圣贤。
当时,“国学热”、“读经运动”在中国正处于勃兴之时,王财贵的理论体系被大量“读经派”拥趸所追捧。2008年前后,读经热进入高潮,全国近千家读经学堂雨后春笋般建立,仅深圳凤凰山上就开起了上百家读经学堂。甚至大批少年选择退学,离开体制教育,进入全日制读经学堂求学。
各个读经学堂的求学生活大同小异,学堂的日常是背书、学书法、武术等,在一些居于偏远深山的读经学堂,物质条件简陋,求学者过的是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天只有与经书为伴。
开学堂的门槛并不高,找一处院子,招几个老师,学堂就开始收学员了。读经学堂的数量扩张很快,有的学堂两三年就形成了连锁模式。读经班的创办者并非都跟教育搭界,而是来自各行各业,如房地产老板,其中一类人有教育理想,另一类人则是单纯为了挣钱。
据了解,目前读经学堂的收费不菲,每人每年数万元不等,若能招来一百位孩子,一年的学费就能收上百万元。所以,读经学堂的孩子也多数来自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
位于温州市竹里乡的文礼书院,在读经界是公认的最高学府,书院创始人就是提倡“老实大量读经”的王财贵。虽然文礼书院入学条件极为严苛,学生们要通过“包本”,就是能背《论语》、《孟子》、《佛经选》、《莎翁十四行诗》等30万字经典。但据介绍,保守估计全国至少有50家50位学生以上的读经学堂,专门帮助学生包本进入文礼书院,也就是已经有2500个孩子在等待进入这个书院了。
据媒体报道,如今已经入学的33位学生,有将近半数的孩子家中都开了读经学堂,而这些学生成为其父母招生的“金字招牌”。
十年来,读经班究竟培养出多少圣贤、大才,尚无明确统计数据,但毫无疑问地是,它已经形成了一条读经产业链。
有多少盲目推崇
小飞是一位80后母亲,不久前她将7岁的儿子送到了北京一家读经私塾学习。“我们家长天天出门上班,劳心劳力,几乎没有时间教孩子,交给老人带又怕溺爱;送去学校吧,全是应试教育,谁教为人处事、礼仪教养?”小飞想到了读经私塾,和许多家长一样,他们自己并未读过多少传统经典,但感觉学堂里“不仅教知识,也教做人”。读经班也就应运而生了。
哪怕家长知道一些读经班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但是仍抱有侥幸心理,另外来自外界“国学热”背景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当年央视《百家讲坛》达到收视巅峰时,也是国内读经最热时。央视接二连三推出一些讲经栏目,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引发了社会对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热潮。不少地方新闻媒体也跟着仿效。“国学热”在国内迅速升温。
同时,很多家长包括一些中小学都开始给学生布置,要求其熟读过去一些经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由此,读经班、儒学班、私塾学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一股读经热潮。
“读经热”不等同于“国学热”。“读经班但求死记硬背,不问个中真谛,这哪是古代士大夫教育子弟时的态度。”赵岩说,《孝经》、《诗》、《书》、《礼》、《易》、《春秋》都是循序渐进的,在这之前还得学字义训诂,没基本功就一头扎进白文背诵,他觉得民间读经顶多就是一种民间道德教化活动。
读经班快速扩张及乱象也引发儒学教育界关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同济复兴古典书院院长柯小刚曾在上海首届儒学大会上表示,对于弊病丛生的现代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可以而且应该保持批判性,但不宜像读经运动那样对此采取一种激进的“保守主义革命”态度,谋求完全脱离现代国家公民培训体系和现代企业所需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另起炉灶,用一种与世隔绝的形式做全封闭全日制的纯粹经典背诵班。
他认为这种模式的危险在于,它的初衷是为了对抗现代性,但结果恰恰可能变成一种现代性,而且是畸形的现代性。他希望读经运动的倡导者多一些冷静的理性,多一些自律,加强读经学堂和老师的监管,不要再宣扬“教育简单论”、“读经学堂谁都可以开,读经老师谁都可以做”的不负责言论,不要为了追求数量扩张而降低品质,辱没斯文。
照搬硬背不是传承
日前一篇关于读经孩子成长命运的媒体报道,掀起了对国内十年来“国学热”和“读经运动”的讨论。报道探访了一些在台湾学者王财贵“老实大量读经”思想体系所掀起的读经热时期,曾经离开学校、进入读经学堂的学生。他们有的又重新以自考的方式回归了体制教育,有的因难以适应现实而又不得已回归了读经学堂。在读经班商业化、产业化的裹挟下,十年的读经学堂,对他们而言又是不是一场残酷实验?
国内一直以来围绕读经运动争论不休,“背诵30万字经典”、“长大后自然会理解”,“背诵十年之后,才允许解经”等,这是常见的读经教育者的主张。一本经典背诵教材的序言中,编者明言:最好的读经老师不是人,而是复读机,或者会按下复读机开关的人。如此明显荒谬的“读经方法”却风行全国。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晓华认为必须区别开两个层面的问题:是否应该读经和应该如何读经。中国的儿童是否应该阅读古代的思想经典,在他看来是个无须讨论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读和读什么
王晓华认为,有些人所主张的封闭的、非批判性的、独尊儒家的读经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完全相悖,读经运动目的也不应该是造就毕生注释圣贤之说的旧式书生,而是具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当代中国人。这才是读经运动的正道所在。
不仅是在学龄儿童中,近年来读经书、谈国学的人渐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可是王晓华看到一些所谓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诵本,一些读经学堂、私塾等,所选择的都是儒家代表作,鲜有中国历史上其它的文化经典,本身就表现出狭隘的排他性。
背诵经书越多能否离圣贤梦想更近,实际上,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在其《仅凭“读经”哪能建构现代精神家园》一文中表示,“读经”是学习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经”毕竟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中包含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尤其是欠缺现代科学的内容。建构现代精神家园,仅靠“读经”是不行的,还应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