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微调反映的矛盾心态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新近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印证着经济的加速增长格局正在形成,甚至实现“保八”目标已无可担忧。
虽然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了经济复苏的进程,但时至今日,相伴而生的种种问题却也令人质疑其可持续性和长期推动力:大部分的基建项目能否产生效益,能否促进消费?本轮股市、楼市、车市的异常繁荣兴旺,是否仅为脆弱的表象而已?
在16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会议上,委员们明确提出,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规模,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防止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可能引发通胀风险和金融风险。这表明对于信贷的巨量投放所带来的通胀隐忧,有关方面已不敢掉以轻心。同时也表明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积极宏观政策开始面临方向性讨论。
央行近日重新开始发行暂停长达7个月之久的一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已被看做是货币政策趋紧的一个标志性信号。尽管这并非意味着货币政策发生转向,但在经济企稳回升以后,货币政策逐步收紧、适度宽松,或已是趋势。
而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虽然已明确表示下半年总量扩张的思路不会改变,未来财政收入还会以经济增长的大局为重,不过,种种迹象也表明,大规模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和为保障年初预算安排的各项重点而进行的扩张性财政支出,的确给财政收入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出现微调,或在预料之中。
但争议和分歧却也同时存在。
当政府的投资被激发起来之后,高增长意味着明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如何压制?后果怎样?当上证指数在过去6个月里涨幅超过60%,1500只股票股价翻倍,当全国平均住宅销售价格在1至5月上升了22%,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萧条年景房价都创造了历史新高,如何限制?后果又将怎样?
因为担心经济再次回落,政府只好默认已经出现的泡沫膨胀,以期经济持续复苏,直到世界经济全面回暖。然而资产价格上升过快、延续时间越长,其破裂后对经济金融体系的损坏越大,因此政府只好微调政策。
因为如果民众的银行储蓄都被引向高价楼市和股市,我们的经济转型拿什么实现?政府在教育、医保、社保、保障型住房等方面加大投资的承诺拿什么来兑现?毫无疑问,我们还必须防止通胀所带来的大多数人实际福利的损失。
如果通过微调,像学界所建议的那样,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严格控制下半年新开工项目和金额;重启信贷额度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总规模;在楼市和股市的泡沫初期,坚决把它压下去,以一个低的负债率度过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大衰退,那么,即使经济速度慢了一点,但结构却改善了,这的确是一件好事情。但微调真的有此作用吗?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上周就曾对本报表示过他的观点:“如果贷款和货币继续按此速度增长,将导致难以控制的通胀、坏账和资产泡沫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采用‘微调’手段,包括多发央票、窗口指导、风险指引等软性的措施,很难达到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度扩张的效果。”
但显然,谨小慎微的微调所反映的,是对通胀预期的关注与不能扼杀微观基础尚不稳固的经济复苏的矛盾心态。
人们已经看到,首先,央行连续进行正回购,并且提高回购利率5个基点,上升幅度虽微不足道,却显示了对于流动性泛滥的担忧已落实到行动,这是其试图调升市场利率的迹象。其次,二套房贷收紧已有山雨欲来之势。第三,银监会前不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理财资金投向作了严格规定和限制。
上述微调,对于去除市场泡沫或正当其时。
众所周知,我们正在应对长期的经济衰退。当华尔街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失去信心,并通过国债利率进行报复的时候,中国市场的报复方式是什么呢?是楼市恢复到2007年的热点,是股市、基金不断受到热捧吗?
可以肯定的是,在民间投资需求尚未全面回暖之际,政府并不会动用存款准备金和利率手段。况且历史的经验证明,央行的行动从来都是滞后而非前瞻:往往经济明显过热,利率才开始上调。因此可以预料,在GDP增长未重返两位数之前,年内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启动加息进程的可能性不大。利率政策或将继续保持谨慎、沉稳,以避免给市场带来波动。但未来央行对货币信贷的调控力度将会加强,未来财政资金的投放和上新项目的进度也应可能会有所节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