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览引发的情理诘难 从“基弗在中国”到“不在中国”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2-03 01:04:00

摘要:11月19日下午,在一片争议声中,“基弗在中国”展览还是如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了,并且迎来了一个观展潮,60元的门票,也没有挡住人们对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基弗中国首展的兴趣。

一场展览引发的情理诘难 从“基弗在中国”到“不在中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11月19日下午,在一片争议声中,“基弗在中国”展览还是如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了,并且迎来了一个观展潮,60元的门票,也没有挡住人们对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基弗中国首展的兴趣。不过,此前基弗与展览主办各方的争执事件并没有烟消云散,基弗曾发出要求取消这场未经他本人同意的中国个展的声明,但没有被主办方接受,双方为此各执一词。至今基弗事件依然持续发酵,引发讨论更深入地涉及到艺术家著作权、美术馆伦理、品牌、利益和价值观等问题。

一场大展引发的风波

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不少艺术家对安塞姆·基弗怀有崇敬之情。基弗出生于“二战”结束那年,他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

早在“85’新潮美术”时期,基弗就被介绍进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基弗已在中国艺术界受到普遍关注。1992年,基弗来到中国,在中国待了3个月左右,从北京到西安,进入新疆,走到丝绸之路南线,最后辗转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在这次中国之行中,他保留了很多照片图像资料。

基弗展在预热阶段就备受瞩目,国内艺术爱好者为之兴奋和期待。这是基弗艺术创作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展览。展品来自德国MAP收藏和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的藏品,包括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基弗创作的绘画、雕塑、装置、摄影作品共80余件。

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贝亚特·瑞芬史德(Beate Reifenscheid)是这场展览的总策展人,此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与其他3人一起担任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展览由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美术学院、艺铭东方文化传媒、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联合举办。

然而就在这场万众瞩目的展览开幕前两天,71岁的基弗突然在11月16日、17日接连发表声明,要求展览主办方取消这次“基弗在中国”展览。基弗在声明中澄清,“此次‘基弗在中国’展览展出了我的作品,但此前并未征询过我的意见,我既没有参与也没有同意,对此我深感失望。”同时,他表示“基弗在中国”作为他在中国的第一个展览,组织者居然想当然地将他排除在整个展览规划之外,这让他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沮丧。

基弗说他决不会以任何方式支持这个展览,并且一定不会出席。他还表示,非常重视中国观众,希望将来某个时间能够到中国对他的作品展开深入的研究。

这份声明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引发艺术圈轩然大波,支持或反对叫停的各种议论铺天盖地。11月18日,中央美院美术馆对基弗叫停风波做出回应,在其官网上发布声明称,“在与德方主办机构签订展览协议后,我们曾获知基弗先生并不赞同举办这个展览,但鉴于这个展览作品的合法性,我们从法律角度没有理由中止与德方主办机构的合作。”

虽然中央美院美术馆的这份声明并没有让风波平息,但是“基弗在中国”还是如期开展了。

展览合法不合情?

至今基弗叫停中国首展事件依然持续发酵,引发讨论更深入地涉及到艺术家著作权、美术馆伦理、品牌、利益和价值观等问题。

有法律领域的艺术爱好者分析了“基弗在中国”展览的合法性。湖南国纬律师事务所郭干辉律师介绍,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其中的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又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郭干辉认为,根据我国的法律界定,展览权属于原件所有人享有,如果“基弗在中国”展出的87件作品均获得了收藏者和机构的授权,那就不存在展览权纠纷问题。再看德国法律关于展览权的界定,德国《著作权法》第18条规定,展览权是指将尚未公开发表的美术作品或者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让公众观赏的权利。“基弗在中国”展出的艺术家作品都是经过出售等渠道到了收藏家手中。

不过,豆瓣网友“66号公路”在《评基弗展览事件:央美,你错了!》中表示,“虽然从著作权的角度看,央美并没有犯法,但是从博物馆运营的角度来说,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因为它违背了博物馆伦理。”

“66号公路”在文章中表示,一般如果博物馆要做在世艺术家的展览,特别是个展,惯例是要和艺术家一起工作。而此次贝尔艺术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却直接绕过基弗,这十分不妥。他认为,此次事件最大的后果并非国内的舆论,而是中央美术学院在国际上的形象。

微信公众号“天下一叔”在文章中表示,贝尔中心认为“展览作品来自于私人收藏,不需要艺术家的许可”,且不论法律上如何定论,这种态度就是非常不专业不礼貌。而且艺术家也没说你非法,艺术家在说你们这样做是不符合常规的不尊重人。

“天下一叔”还认为,在这样一个展览中,最重要的其实是美术馆的专业性和机构信誉,如果这个受到挑战,是再多钱都解决不了的。“希望中国的美术馆机构在把各位国际大咖带进来的时候,能够更专业更细致更不疾不徐地做事,不要这样抄近道办大展。”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展览名字“基弗在中国”也会给人误导,以为是艺术家个展或回顾展,实际上是一个私人收藏展,基弗本人没有参与,也根本不会来中国。

“在艺术家基弗已经提出严肃抗议的情况下,将展览名字改掉根本无济于事。”美术学博士、知名评论人闻松对记者说,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商业机构试图在中国推销基弗的作品,搞了这个未经艺术家本人同意的商业性展览。而央美美术馆违背艺术原则和业界共识,强行做了这个展览,败坏了中国在欧美国家的艺术形象和商业操守。

闻松认为,央美美术馆解决事件最好的方式是尊重艺术家本人的意见,终止这个商业画展项目。毕竟来日方长,不必为了争取业绩和效应而强行举办一个广受批评的商业展览。

唤起尊重意识的觉醒

“基弗是国际大师,他没被尊重影响力太大了,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其实在国内这种事常常发生。” 画家唐建英告诉记者,他也经历过毫不知情下“被展览”的事情,甚至主办方都没经他同意,就将参展作品私自送人或卖掉了。

“在商业性展览中,商业利益被放在第一位,对艺术家不尊重是普遍现象,而大型美术机构则是高高在上,一些艺术家渴望着能给他们办展览,地位本来就是不对等的。”唐建英说,知名艺术家还是能够受到展览机构的重视尊重,但是那些还不知名的艺术家就是弱势群体,不能得罪了那些机构。他认为很多中国艺术家对展览权利还没意识,国内艺术行业需要完善一些制度来尊重艺术家。

闻松认为,美术馆首先要尊重艺术家,又要知道展览的目的不是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行为,没有人文关怀,展览就变成了某种扭曲的利益输送和商业交易。

独立策展人、批评家朱其则发表文章呼吁,“让我们从基弗事件中学会绅士文明,学会如何爱一个艺术家。”

近来年,国内美术馆与国际艺术交流活动日益繁荣,博伊斯、培根等艺术大师作品相继被引入展览。闻松认为,美术馆举办国际大展时,要把各项展览事务扎扎实实做好,不要予人以口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