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张维迎激辩产业政策 被指没有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1-11 13:57:35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未名湖畔,亭台楼榭,古老而深远的万众楼前,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听众,为的是一睹21年的隔空激辩真面目。11月9日下午14时10分左右,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在北京大学万众楼二层大厅举行“产业政策思辨会”。
《华夏时报》记者在现场获知,根据议程,这场辩论本应14时准时开始,但因林毅夫修改PPT,直到14时05分才上楼候场,张维迎已于14时02分上楼。
按照安排的流程,两位经济学家分别发表40分钟的观点阐述,林毅夫率先发言。在正式开始辩论之前,两人握手言欢。林毅夫强调,两人生活中是好朋友,但又是认真的学者,在学术上又有不同的看法,能够把各自不同的看法毫无保留的说出来。
这次产业政策的正面交锋,被现场主持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点评为“可能被写入历史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围绕着政府是否应该通过产业政策介入经济发展而展开,林毅夫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同时作用,张维迎则认为应该“重视市场”和“企业家精神”。
针锋相对的辩论
这场公开辩论,林毅夫的演讲标题是“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林毅夫提及,二战后13个经济体之所以成功,都有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为什么产业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失败?除了政府的执行能力等可能有问题之外,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容易赶超,好心做错事。
林毅夫强调,新经济学根据一个国家和地区给政府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面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帮助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助推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不是帮企业做决定,而是因势利导,协助企业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
林毅夫的演讲刚完,张维迎便迫不及待的上了台。张维迎的演讲则针锋相对林毅夫的观点。他认为,林毅夫的新古典经济学简直是一个“万能”的灵丹妙药,“既能告诉政府做什么,又能告诉政府不做什么”。
但在张维迎看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其实就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成功的例子没找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失调、产能过剩,哪一个不是政府产业政策主导的?张维迎说,产业政策失败的原因和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完全一样,简单地说,第一是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第二是激励机制的扭曲。通俗地讲,第一是“无知”,第二是“无耻”。
张维迎强调,“要实现创新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实现经济、实业的自由。每一个企业家按照自己的警觉、想象力、判断力,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成功的创新被复制,失败的事业就停止了。但是产业政策是一个集中化的决策,它意味着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政府选定的某些特定的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失败的代价是巨大的。”
张维迎直言,林毅夫所说的那种产业政策,“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不会有。”如果要支持某一个产业,就应该让赞成这个产业政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把自己的一部分家产拿出来投入,或者做抵押物。不是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补偿就能鼓励创新的,他吃螃蟹一定是因为自己想品尝美味佳肴的冲动,而不是因为政府补贴。
张维迎的观点有些咄咄逼人,将辩论推向高潮。
在自由辩论环节,林毅夫也理直气壮的回应了张维迎的质疑:“不要认为只有企业家才有企业精神;不能因为有政府失灵就不需要政府,而是应该研究怎么样减少政府失灵;如果政府要提出产业政策就得参加投资,这是叫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他反对补贴,但是强调对先行者激励。”
张维迎则回应说,无论是现在还是预测,不能因为现实中政府在帮助企业就证明产业政策是正确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国家所有的鸡蛋都是政府供应的,由此能说政府不供应就吃不上鸡蛋吗?为什么鸡蛋要政府供应?因为你不让企业家供应,那只能政府供应,但不能反过来证明政府供应是最有效的。
林毅夫认为,在市场当中,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个人的权利跟自由。现有的市场失灵,是市场垄断失灵,如果有人能从新的理论来延续是对的,现有的所有这三种失灵,决策理论的事情跟市场事情没有关系。
林毅夫则认为:“有效市场不见得有效,有为政府也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新结构经济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框架,政府在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时候,能够给国家、社会带来进步、繁荣。”
两人21年的“嘴仗”
按照预设的规则,9日的辩论两位教授各有40分钟的阐述,之后10分钟回应。主持本场辩论的黄益平说,这“很可能是会被写入历史的”。
在此之前,两人之间已经进行了21年的隔空激辩。此间,林毅夫和张维迎有过3次交锋,从1995年在北大针对国企改革的初次“交火”,到2004年对我国发展前景的不同判断,再到2014年在追思经济学家杨小凯时对政府和市场作用以及对中国经验的不同解读。
而这场备受业界关注的张林之辩,第一个回合是8月底林毅夫在上海做的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的报告,由此引发论战。张维迎呼吁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林毅夫则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为的政府”必不可缺。双方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据悉,8月21日在复旦大学的一研讨会上,林毅夫发表主题演讲“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8月25日,张维迎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西安峰会上发表演讲“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两人针对产业政策的争论随之展开。
9月21日和23日,张维迎分别在“企业家精神与中国新商道”系列论坛和“《米塞斯大传》发布会暨米塞斯思想研讨会”上强调企业家精神,认为林毅夫思想与计划经济精思想一脉相承。9月25日,林毅夫在北大博雅论坛围绕“南南合作机制与中国企业机遇”的主题讲座中,再次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的看法。
有观点认为,两位教授的争论,究其根源是有关市场理论的两个不同范式的分歧。
林毅夫信奉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他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基础,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师从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的张维迎信奉的则是“米塞斯-哈耶克范式”。按照新古典理论,市场是一个资源配置的机制,研究在给定资源、偏好和技术的情况下,如何使得资源得到最佳位置的问题。按照米塞斯-哈耶克范式,市场则是一个认知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发现和传递信息,使得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就此,有评论认为,林张此次辩论涉及到了中国的未来政策导向和经济增长。也有分析人士撰文称,探讨我国产业政策取向并不该指向“废存之争”,而是要从干预市场和限制竞争的“政府直接干预型”,转向“强化市场型”等。
这也许才是这次张维迎、林毅夫产业政策之争的真正意义所在。
此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撰文指出,“这场争论中,二人的观点都没有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精准总结中国经济的成长经验。”
而提及产业政策之争,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公开承认:“现有政策确实存在与新常态不相适应的地方”。赵辰昕说,从目前的国际情况看,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国家都在运用产业政策,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可能在目标上、在内容上、在措施上会有所不同。
林张两人的争论,余波并未散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