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来了,政府该如何唱主角?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公租房在今后的保障房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使得保障房建设结构的调整更需合理化。
曾经一度,各地保障房建设几乎都有集中建设经适房的怪象。“经适房相比公租房需要更多的资金。”住建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珏林曾赞成加大公租房建设比重,公租房面积小,覆盖范围广,能解决更多人的住房问题。
保障房的演变,从经适房到限价房,再到公租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作为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手段,中国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首次提出“二次房改”的房地产专家李明认为,现在,保障房政策有了调整,取消了经济适用房,因为政府没有义务满足产权房需要。此前,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曾表示,经适房成了腐败的高发区,“谁拿到经适房就等于拿到了一大块财富。”
近几年,李明说他曾多年调研住房制度,发现第一次房改的完全市场化是房价高企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变,必须通过“二次房改”才能实现。李明说,政府高调推出公租房建设计划就是“二次房改”,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二次房改”就是另一次利益博弈,难度不小。经调查后,李明得出的结论是,完全市场化的住房制度行不通。“如缺少了公租房,显然违背了民心。”李明直言,政府首要任务是“保障居者有房住”。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北京已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具有保障性质的公租房运行管理机制。北京保障房供应已从“以售为主”转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公租房的比重尤为大。
据悉,这个“政府唱主角”的管理平台就是北京注资百亿元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专事公租房运营管理。目前,北京申请公租房的人群包括已取得了“三房”(经适房、两限房和廉租房)审核资格的轮候家庭,也包括无房职工的社会单位,且无户籍和收入限制,满足在京购房资格即可。
不过,公租房随具体项目不同,租金水平也各有不同。至于租金问题,北京市住保办发展规划处曾详细解读过公租房的成本构成,分四部分:一是土地成本;二是折旧和利息;三是维修费;四是管理费。
据悉,北京公租房建设管理及模式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通过“委托代建”和“配套建设”实现。前者由政府管理机构作为项目产权主体,后者在商品房、限价房等项目中配建公租房。
至于续租问题,北京住建委给出的说法是“还需要复核资格”。记者获知的做法是,承租家庭应在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续签;若不再符合条件,且不退租的,2个月过渡期后按照市场价收取租金。
除北京外,各地的保障房尤其是公租房的管理模式也各有千秋,如重庆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国企上阵;上海谋划的则是让社会力量主导,租金略低于市场,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如何可持续发展,包括公租房的租金标准各地很难确定。不过,公租房的管理模式也遭遇热议,租金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最好是能够通过租金争取平衡房屋管理、维修的费用支出。可以说,大规模的公租房建设已在路上,但合理的管理模式至今没有找到。
记者调查发现,各地在保障房建成以后,需要一个完整的从建设到管理,到退出的机制,使保障房的质量、效益和管理都有保证。因此说,不管是市场投资还是公租房基金投资,保障房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