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神生活的乌托邦 手作职人的生意与生活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0-14 23:08:28

摘要:出于对快餐化、机器化生活的疲惫和逃离,手作风潮一发不可收拾地在国内流行开来,从关注手作本身,到回味背后的生活方式,人们补偿性地要给自己制造一个精神生活的乌托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手作精神不是要恢复到农业时代,而是恢复你对物品丰富的感受,坚持自己内心主张的生活方式。” 为了北京国际设计周上亮相的手作之美展览,转转会女主人成琳忙于在手作人工作室和草场地布展现场之间穿梭。出于对快餐化、机器化生活的疲惫和逃离,手作风潮一发不可收拾地在国内流行开来,从关注手作本身,到回味背后的生活方式,人们补偿性地要给自己制造一个精神生活的乌托邦。

贩卖生活美学的杂货铺

其实成琳是建筑学博士,她也非常喜爱自然、美食与艺术,更是一位资深收藏家。她在不同的国家居住时,总喜欢举办家庭派对,与当地朋友分享艺术与生活的美好。在退休后,她除了四处旅行外,时常逗留北京,与国内许多艺术家、收藏家成为朋友。

“生活美学不是一种高调,而是在饮食起居、生活吟咏中与知交好友过从往来、在个人的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实现。”成琳身边慢慢聚拢了理念相同的朋友们,他们在2008年成立了转转会,希望推动手作与日用之美和中国新民艺复兴。

2014年,转转会有了微信公众平台,当年成功举办了两场手作之美展览和数十次生活体验的手作沙龙。后来转转会发起了手作之美创业联盟,集结了陶瓷、铁匠、金工、锡器、织品、竹木器、珠宝制作、家具、纸制品、乡土食材、烘焙等类型手作匠人和独立设计师。

“工业革命带来了便捷与富足的都市生活,但却把根植于土地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都给快速抹去了。”成琳感叹,在风景区民艺品店到处可见低廉的复制品,那些真正隽永留存工匠职人体温的器物,却因为没有市场而快速被淘汰。

转转会除了把国内外优良的手作匠人产品、美好的旧物,传统工艺再设计等作品,通过微店分享、销售出去外,还将开设实体的体验店,期望号召更多喜欢手作、热爱生活的人们加入,在各个城市遍地开花。

就像流行于日本、中国台湾潮人圈的生活杂货,差异化、复杂性、个性化、小而美、有着职人体温的那些物品,所传达的是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在成琳看来,这些小店所贩卖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美学,对日常生活、平凡事物的尊重与鉴赏、与失速对抗的生活主张。

庸常中找到偶然的美

“手作的价值,就是在生活中发现偶然的美,它不浮夸,不造作,每一次灵感突发的改变,都可能带来新的风格,让平实的生活也变得与众不同。”蛮妞是一位刺绣职人,她做手工是受外婆和母亲的影响。在她小时候,外婆经常缝制一些布娃娃作为她的玩具;上学时,她背的是外婆缝制的麻布书包;后来,外婆还教她编织毛衣、刺绣、缝制、修补衣服等。

母亲看到她如此喜欢手工和绘画,有意把她往这方面培养,小学时就让她开始学习绘画。本着对自然花草树木的热爱,她在大学选择了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而她真正开始制作手工是在自己当了母亲之后,因为女儿喜欢收集各种小东西,所以她想为女儿制作与众不同的小包,女儿外出的时候可以用来装自己捡的树叶、石子之类的小东西。

在蛮妞手中,那些针和线就像是画笔和颜料一样,羊毛毡等织物就是画板,成千上万条线组成动物、孩子、大自然的美景等图案,将空白的织物变成一件件寄托着爱和梦想的收藏品。

漆艺职人赵飞的愿望则是,漆器也能出现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在日本,漆器被人们大量使用。最简单的漆艺作品也需要20多道工序,每天1道工序,最快也要半个月时间制作完成。让中国家庭也能重新接受日用漆器,古老的漆艺才能复兴,所以在这届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手作之美展览中,成琳特别邀请赵飞做了大漆之茶器特展。

赵飞目前创作的漆器都来自天然的材料,葫芦、布料、木头、竹子等。他把葫芦切出不同的形状放在一边,有时间的时候就去看看它们、把玩它们,觉得很有意思的就会立马挑出来准备创作。

“总有一刻,灵感会迸发出来,无需着急,交给时间,交给心情。”赵飞说。赵飞的工作室起名为“髹物成器”,他希望能通过将大漆涂在原本破碎的、不易保存的器皿上,使器物有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变得不仅美观具有观赏和实用性,还能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找寻漆艺在日常生活中的美。

职人精神决定社会风貌

手作毫无疑问正在风靡世界,而在欧洲,手作已经不是一种新的流行,而是一种本来就该如此的生活方式,手作工匠们在店铺里经营的不是生意,而是告诉人们生活应该有的另一种面貌。

浪漫之都巴黎有许多颇具规模的手作工作室和创意店铺,一些世界名牌都是他们的客户。很有说服力的是,这些手作人的生活都非常精彩,正是浪漫不甘寂寞的巴黎人喜欢的方式,就像他们的空间和作品一样色彩绚丽丰富,但并不显得庸俗反而散发天生的魅力。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更是堪称手作之都,所有想得到、用得到或想不到但用得到的东西,都有手作品的存在。从默默无名的艺术家到与跨国品牌合作的手作名人,手作人像美好生活的造物者,让你在不经意间品尝到生活的滋味。对于买下自己作品的人,无论用多久,他们都愿意无偿修补,这不仅仅是奢侈品的终身售后服务,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对真正热爱者的感恩。

而在日本,“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指的是那些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 ,“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很多职人一直坚持经营着自家的老铺,埋头钻研技艺,几十年如一日,好像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与他们关系不大,而让古老的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发光,才是他们想要的人生。

“日本第一的寿司职人”小野二郎已经89岁高龄,被各国职人视作偶像。他的一段著名的感悟在职人中广为流传,也被认为是日本“职人精神”的最佳解读,“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即使到我这年纪,工作了数十年,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至臻至善,但我每天仍然感到欣喜。”

机器化流水线的生产对手作产生了不可逆的冲击,转转会在鸟巢文化中心设立了手作品牌孵化基地,正在从全国各地挖掘出那些沉睡的美好食材、乡土人情、手作工艺及匠人。成琳说,这些认真的工匠、烘焙师傅、有温度的手作品牌等,因为态度与坚持的品质,不仅成就了自己的愿望,更将决定我们未来的社会风貌与生活方式。就像一些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回归乡村行动,他们向往田园,追求自然,在乡村亲手建造自己的房屋、民宿,与手作精神主张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