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做市试点启动 新三板流动性盼来“甘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思希 北京报道
今日,股转系统会同证监会、基金业协会、中国结算在北京召开了私募机构做市业务试点工作部署会议。此举标志着私募做市试点业务的正式启动,为新三板市场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心剂。
私募做市近在眼前
为进一步缓解新三板流动性问题,今年以来,股转系统加大了改革力度,先后四次对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参与做市业务做出明确表态。
5月27日,证监会首次提出拟开展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参与做市业务试点。
随后,5月30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中国私募基金业2016论坛”上指出,在已经原则明确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基金恢复在新三板挂牌的政策基础上,要积极做好后续融资和投资运作的服务和引导工作。
在7月1日举办的“2016年中国新三板高峰论坛”上,股转副总经理隋强明确表示,正在研究新三板流动性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积极推动私募基金机构参与做市业务试点等。
时隔近两个月后,隋强在8月28日举办的“新三板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再次表示,我们前期的基本工作已经完成,私募基金作为做市商,年内制度推出应该没有问题。另外,QFII和RQFII参与政策很快推出,还有公募基金入市问题。
在今日召开的试点工作部署会上,证监会私募部副主任刘健钧指出,私募机构具有独到的眼光,是价值发现的“伯乐”、激活交易的“催化剂”、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应该充分认识私募机构试点做市的历史意义。
政策标准尚待明确
不过从目前来看,相关详细政策标准并没有提出,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私募才可以参与、私募如何参与以及做市资金来源等问题还不明朗。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技术准备。另一方面,扩大做市商群体,对监管的要求也相应的有所提高,需要配套提出相关的监管制度。
华金证券分析师王刚认为,做市机构类型的增加,丰富了现有做市商市场的交易策略,同时各类机构取得库存股的方式存在差异,对于买卖报价的承受区间存在多样化,进一步促进了新三板市场价格发现。
刘健钧表示,此次私募做市试点工作将有效丰富做市机构种类,增加做市机构数量,促进新三板的发展。另外,有幸纳入第一批做市试点的私募机构,应以时代使命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荣誉感来对待做市工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