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捐瓷风波” 背后的鉴定困境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8-19 17:29:09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日前向母校捐赠了6000件古陶瓷,不料在捐赠仪式后不久,就引发收藏界人士质疑,称其捐赠和收藏的藏品真伪存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日前向母校捐赠了6000件古陶瓷,不料在捐赠仪式后不久,就引发收藏界人士质疑,称其捐赠和收藏的藏品真伪存疑。日前,邱季端已经授权委托律师发布声明表示将对相关瓷器进行鉴定,在捐赠瓷器真面目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该事件至今还在持续发酵。与一系列藏品真伪风波有关的鉴定界乱象及文物部门监管缺失等问题成为新的话题热点。

藏品真伪各执一词

在北师大捐赠仪式现场,邱季端意向捐赠的6000件古陶瓷精品并未“现身”。据校方发布的消息,邱季端向母校捐赠六千件珍贵的中国古代陶瓷藏品,这些藏品包括了从两汉魏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窑口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精品。

同时宣布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任命邱季端分别担任首任馆长及研究院院长。

消息一出即引发网友的一些质疑:捐赠者一个人手中怎么可能会有几千件数量如此多的古陶瓷,而且还是各个朝代的陶瓷精品?国家规定元以前的瓷器不能拿出来流通,这些藏品都是从哪里来的?北师大审核过所有捐赠品来源与鉴别真伪吗?

后来又有人在网上查到了“北师大同学62级”在邱季端福建省漳州海沧新阳瓷器库房里拍摄的瓷器照片,及邱季端藏品在参加厦门古陶瓷展时的照片,一些收藏爱好者表示照片上的藏品很多是“一眼假”,而且不是高仿品,就是低仿品。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为业内专业人士首次发声,对于网上流传的邱季端藏瓷器照片,他公开表示不是真的古代文物,并指出高校办博物馆、接受捐赠文物,事先必须经过鉴定,这是原则性的问题。

面对各方质疑声音,7月19日,邱季端的委托律师——大成律师事务所钱卫清律师,发布关于此事件的公开声明。声明表示:捐赠瓷器,将经由有资质的机构或鉴定专家团队目鉴;并经司法鉴定、受赠方无异议方列入捐赠。并称“凡无据诽谤者均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捐赠者本人邱季端8月2日在《厦门日报》上首次对质疑作了回应,称“质疑者没有见到捐赠实物,仅凭猜测和网上流传的几张照片就妄下结论,这是非常草率的”,并提出会在正式捐赠之前经过四道鉴定:“首先,我会在自己所有的藏品中亲自挑选一遍;接着,请一些高水平的藏家朋友再挑一遍;之后,再请国内外知名的瓷器专家来鉴定一下。人工鉴别后,还会使用仪器鉴定,主要是通过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科技鉴定和拉曼荧光谱设备鉴定。”

照此几轮鉴定下来,要想明确捐赠古陶瓷的真伪至少要一年半载,针对当下国内文物鉴定界也有诸多乱象,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并不乐观,并且提出按照博物馆捐赠程序规定,捐赠藏品需要有第三方国家文物部门来参与鉴定,至少才能保证鉴定结果的相对公正性。

鉴定的水有多深

虽然不能从数量判断一批藏品的真伪,现在做旧做假的技术很高,高仿的器物可以让仪器检测出和真品一样的年代,器型也可以仿制,完全可以以假乱真。“民间流通的官窑大概95%都是仿的,这个数字可能都保守了,实际仿品概率更高。”这是多数业内人士都赞同的说法,也有一些民间收藏者认为这是专家的夸大其词,并以自己手中的藏品来反驳。

“如果鉴定不像现在这么难,这么乱,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上当了。”一位瓷器爱好者感叹。与古玩造假的高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相比,目前鉴定界却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既没有公认的行业标准、权威机构,也没有公认的专家,文物主管部门确实有专家委员会,但只做司法鉴定和博物馆文物鉴定,不对市场开放。

业内人士指出专家对一件古玩的真伪往往也存在着很多分歧,真伪常常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博机构与拍卖行的专家之间也会有鉴定上的“话语权”之争。博物馆专家认为拍卖人美术史的根基不牢,鉴定的理论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系统;而拍卖行的人则会认为文博机构的人大多是纸上谈兵,估价能力和对于高仿品的鉴别力比较差。

其实“文博派”和“实战派”的争论和对立由来已久。2012年10月,朵云轩创始人、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祝君波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称“长期在文物经营界工作,与博物馆专家和收藏经营界专家两道均有接触。环顾眼下的书画鉴定界,喜忧参半,深感人才缺失。于博物馆而论,如今,随着这些一言九鼎的宗师先后谢世,许多博物馆面对征集书画的挑战,已无权威敢拍板”。这篇力挺“朵云轩”派而暗贬“体制内派”的文章,据说是引发那场著名的《功甫贴》真伪风波的导火索。

2013年9月,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将《功甫帖》以高价购回。3个月后,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3名上海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在报纸上发表论文,称这件《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伪本,由此拉开轰动海内外收藏界的书画鉴定大战。

《功甫帖》鉴定十八般武艺全上,“文博派”和“实战派”专家鉴定后打得不可开交,就再上科学仪器检测,但真伪之争也没有就此平息,反而牵涉出学术、利益、名誉等一系列公案,谁更权威?谁能下定论?仍是扑朔迷离。刘益谦也表示,并不奢望可以为目前的争论画上句号。

不过欣慰的是,能看到鉴定界真伪争论反而是一种好现象,“有个水平很高的专家说这个‘不错’啊?常听到有收藏者这样反问说他藏品为假的人。有的专家经常用“不错”、“还好”、“好看”、“少见”、“可以玩玩”、“有点味道”之类的词语应付,而不是“老的”、“真的”、“清代的”等明确作答,当然如果遇到的是伪专家的话,鉴定也不靠谱。

实际上,因为收藏圈内种种利益纠葛,多数专家都采取不得罪人的办法,就是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藏品,哪怕知道是赝品,也别戳破,否则可能得罪一群在圈子里混的人,给自己引来麻烦,也怕收藏者出意外,那些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专家就更不会提出异议。

监管不能缺失

“自负和眼力是两回事,真正的自负和自信是建立在鉴藏能力高超的基础上的。这里面还有个古陶瓷专业鉴定知识的问题。现在看来,邱氏收藏及其团队对于藏品的专业鉴定知识的严重不足那也是明白无误的。”艺术评论家、古陶瓷研究者闻松说。

闻松认为捐赠双方相关专业知识的不足特别是文物监管机制的缺失是主要原因。即便捐赠者言之凿凿,而作为受赠方的北师大有那么好的学术传统,有建系50多年的历史学院,校内也有2001年就开馆的文物博物馆,而文博馆当时的操作是极为严谨和规范的。找一些校内考古专家稍微把关一下可否?这次对邱氏捐瓷也理应事先对捐赠物品做到心中有数。

近年来,民间收藏家向高校捐赠藏品建立博物馆,已经不是个案,有的收藏者成为捐建博物馆的馆长,有的成为客座教授,高校不论从哪个角度考虑也乐意接受,然而被忽视的是捐赠和建立高校博物馆相关程序规定,捐建博物馆不仅仅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再次接受媒体采访的许勇翔表示,“大学要申办博物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关心并主导这个事情,现在行政部门一点也不了解这件事,只是很被动地等着别人出了事之后上门来找他们。也是因为它的不作为,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闻松也认为高校创办的博物馆虽然是高校全权管理,但也属于国家文化部门正规入册的,首先要申请,藏品还需要经过国家文物部门权威鉴定后方能入库。

此前在国内建博物馆热潮中,曾出现过如河北冀宝斋博物馆事件的乱象,不能只是一味指责收藏者知识不够,专家眼力不行,才导致博物馆里赝品泛滥,文物部门对设立博物馆之前的审核和监管又是否做到位了?只有把关者严守职责,才能对当下的鉴定争论带来正面的连锁反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