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技理道的和谐 张德林:一门深入不忘初心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7-30 00:00:31

摘要:如何将国粹发扬光大,如何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在书法的王国,张德林是位勇猛精进的传道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8月2日,书法家张德林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自在清和”书法个展。《华夏时报》提前专访了他。嗜“新”如痴的张德林,将每次展览都视为自我挑战。他直言当代书法圈的不足:有的人一离开碑帖或者不借鉴别人就无法创作,他认为书法是改变中国人气质最好的载体。“笔法”、“字法”、“章法”的水乳交融,书法中对生活、对文化的深刻体悟,都是他所追求的自在流淌、无助无为、返璞归真的境界。

如何将国粹发扬光大,如何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在书法的王国,张德林是位勇猛精进的传道者。

无一笔不合太极

《华夏时报》:你写书法有40多年了,如此痴迷热爱这门传统技艺的原因是什么?

张德林: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练书法,每次拿到描红本,看到那些红圈就兴奋。一路走来,很多爱好最后放弃了,唯独书法一直坚持,并且成为了职业书法家,寄托了我更多的人文情怀。

我感觉书法重要,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审美改变意识,书法不光是艺术,它还是文化的载体,是中国美学的基础。文字的不同,就造成了文化不同,造成了意识的不同,书法看起来是方块字,但它完全符合太极的意识,汉字是婉转、千折百回,讲究平衡,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书法可以把中国的美学、哲学、建筑学等传统的文化都装进去。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要呈现道心、表达道心、倾诉道心,书法是真实记录人生当下本性的东西。我后来以佛法践行书法,以禅家的修为掺入书法,这不是执着,而是参悟。

《华夏时报》:很多人学习书法多年,只是在“写大字”,临字帖,但是并不明白书法究竟是什么。

张德林:中国书法,韩国人叫书艺,日本人叫书道。我在日本做过一个报告。有个学生问我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个名字更好?我第一反应就是书法最好。我说,中国书法的“法”,很多人理解为写字的方法,就是技法,但技术不在法的范畴,技近乎道,书法是技法、理法、道法逐级上升,技法是初级阶段,理法会按美学的逻辑完成,道法是最高境界,每笔下去都和后面的笔画极其和谐。

很多人通过技术训练逐渐靠近理法的高度,但是很难达到道法的高度;但技、理、道并不能完全区分开,技术本身都是合道的,所以无一笔不合太极,无一笔不合哲理。

书法最高境界是找到本我

《华夏时报》:你推崇二王以来的书法之道,但更多的是你自己的率真自然之法。作品超脱了纯粹法度,更多是无法之法。

张德林:其实,我推崇传统,是我在传统上大有收获。我学习大师们经典作品中共同的东西;但是学习古人,为我所用,你要去掉执念,否则就没有本我了,粉碎经验是很难的,太多的人可能一生都做不到。只有当我们真正能够修为到不执着、不分别时,即是到了明白“禅”的层面了,这个时候你的书法才会有境界,才会有真正本性的我。

孙过庭《书谱》中讲:“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足以让你放下很多,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是名利心太重,还是欲望所求太多,所以一个禅者是活脱自在的。当你写第一笔时,就定好了你要书写这个字的调了。如果我写一个楷书的点,第二笔不可能变成行书的横,不可能变成隶书或者行书状态,肯定是楷书的状态,写出的第一个字即是通篇之准,下面你所写的字都要在这种状态中,其实就是没有纲领的纲领,没有约束的约束,一切都要被动服从于上面写的每一个字。这样作品必然的因果关系就出来了,就是应运而生。

《华夏时报》:经验往往被自认为是一种成就,很难改变或者舍弃,要怎样做才能粉碎?

张德林:粉碎经验就是要去掉我执,拿什么来去掉经验?遵道而行,知行合一,你的经验就粉碎得快,早上发现的毛病就要立即改,否则可能忘了。

现在有两种极端的说法,书法家说得下苦功夫去训练,学问家说没有学问肯定成不了大书法家,两种说法都不太准确,真正的书法家是要功性兼修,“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那种执着于临摹碑帖的人,虽然摹得很像,但是没有自己的神采,功夫和学问同样重要,就是技近乎道,王羲之的字中为何很难找到败笔呢?他合道了,下笔就如行云流水。

《华夏时报》:现在书法界有些说法、经验互相矛盾,但又互相不服,让书法爱好者无所适从,这里面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张德林:书法是一个极其自然而然的书写过程,现在描摹被认为是书法入门的必经之路,但这是错误之路。

唐代以来,古人书法技法不断地流失,所以到了清代人们想另辟蹊径,导致碑学兴盛;其中有一个核心问题是执笔,古代人写书法都是席地而坐,手一动,全身都配合,自打有了高几案之后,我们一改先前的席地临空书写为伏案书写,伏案书写的弊端是:不仅减弱了临空书写的灵活性而且还大大降低了书写的难度系数,临空书写是周身的协调运动,而伏案书写只是手腕、手指局部的运动,跟身体不产生连带关系,只是手腕与手指之间很小范围的运笔,下意识的动作特别多,不能真正做到意在笔先,这是导致古法用笔不断衰微的重要原因。看似是小问题,但实际上是根本问题,当然书法家传统文化的普遍缺失也是很大问题。

我教学时,不管你名气多大,功夫多高,都是重新先学笔法,完成结构平衡,之后再临帖,就像有的人打太极拳,打了一辈子还是太极操,一点太极意识都没有。如果笔法娴熟后,就要放弃别人的东西,因为你穿别人的衣服,并不能成为他。

一门深入的匠人精神

《华夏时报》:时下,书法圈有很多吸引眼球的创新,有的是猎奇型,有的是表演型,创新风格令人疑惑,这还是书法吗?

张德林:2011年之前我认为我完全可以创作出来各种风格,现在我依然可以通过刻意的、执着的方法立门户、立风格,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任意地把每个字结构写长、写短、写胖、写瘦,都可以变成一种风格,然后把这种风格通过长期地宣传、展览、交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就是自己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便是做作的风格。但好的风格一定是水到渠成,是人到无为时,风格自然成。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不与古人同,不与今人同,不与自己同,只有与自己内在的气质相和,每件作品才会有你的符号、你的境界、你的品质、你的风骨。

真正的创新实际上是明理而后无时无刻的变化,变则新、变则通,何来创新可言?其实“创新”这个词仅从字面理解便是执着的、人为的意思。人生修到无为处,下笔无时不新意。

《华夏时报》:国内的书法展览五花八门,能让人真正从中汲取营养的不多,但是我们看到你每次办展览都在不断挑战自己,并且不去追求多数人走的那条通过国展提高名气的路径。

张德林:我2007年来北京,书法界大家普遍选择的是追求国展,获大奖,多入展,通过这条途径来实现书法价值,但我写书法是我内心修为的载体。人最初都会被世俗左右的,通过学习、领悟、修为,看通、读懂了这个世界,名利只是个过程。

为什么办展览?每办一次展览都要投入创作,进行思考,而且要同前一次不同,如果永远都是一个模式,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我喜欢经常挑战自己,我还想做一个百幅《心经》展,每幅都不同,为此我在寺院里住了36天,每天写心经。

我希望观众不仅仅是读作品,而是通过艺术背后还能获得更多感悟,多读一句经典,可能一念改变,给他们增添更多信心力量,这次展览中,我写了一幅榜书对联“做好当下”“何愁未来”,大尺幅很震撼。人要想真正地自在清和,必须要静心,当下社会中的浮躁令人担忧,人们缺少敬业爱业,一门深入的匠人精神,我写下“一门深入”放在展览入口,而展览最后一件作品是“不忘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一门深入,整个展览也是一个静心道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