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已发布业绩快报公司营收净利润双双腰斩 券商半年报“难看”或成定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依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国内券商业,今年上半年恐难摆脱业绩惨淡阴影的笼罩。
7月13日,根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在22家上市券商中,已经有五家发布了今年中期业绩快报,呈现给外界的则是清一色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的状态,其中长江证券上半年营业收入25.76亿元,同比下降46.98%,净利润11.14亿元,同比下降54.52%;东北证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52亿元,同比下降56.44%,净利润5.88亿元,同比下降67.84%;国元证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03亿元,同比下降61.24%,净利润5.11亿元,同比下降72.94%;国元证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03亿元,同比下降61.24%,净利润5.11亿元,同比下降72.94%;广发证券上半年净利润为38.80亿元至40.80亿元,同比下降51%至54%。这些已经发布业绩快报的券商对于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原因,几乎异口同声的指出是受制于经纪业务、信用交易业务、证券投资业务等收入同比下降的影响。
“上半年业绩基本也就那样了,市场不好谁也没有办法。事实上从上市券商板块上半年的表现来看,也确实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股价趴在底部不动。我们预计三季度会迎来业绩拐点,就这一周的板块表现来看,已经出现异动迹象。”7月13日,上海一家大型券商行业分析师刘俊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业绩下滑背后
今年一至五月,对于所有的券商而言,都是相当难熬的日子。沪深市场交易量的急剧下滑,让券商经纪业务同样大幅萎缩,而经纪业务一直在券商业务中占据最大的比例。
《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一至六月沪深两市总交易量为64万亿元,而去年同期两市交易总量接近150万亿,这对于券商业绩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已经发布业绩快报的五家券商中,长江证券将上半年业绩下滑归结为受二级市场交易量同比大幅下滑影响,公司经纪、证券投资业务收入同比减少;广发证券则称期内公司财富管理、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减幅较大,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实现增长;国元证券则称期内公司经纪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减少,利息收入减少较多,自营投资实现收入同比减少。
事实上,券商全体业绩的大幅下滑,已经使得各家机构出现了推迟年终奖发放、逆市加码业绩考核标准、末位淘汰、裁员、降薪等现象,“冷风”已在整个行业中蔓延。
“往年4、5月份,公司就该下发年终奖了,而今年年终奖到现在还没踪影。此前我们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公司于6月8日已下发年终奖发放通知,需要各部门在6月14日前将考核分配明细表报备,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看到奖金的影子。”7月14日,国内一家大型券商的员工向本报记者透露。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去年“冰火两重天”的市场让券商尽管业绩暴增,但是今年的行情急转直下,让券商们不得不勒紧腰带过日子,为度过“寒冬”留足资本,延迟发放年终奖已经不足为奇。
记者根据Wind统计发现,去年22家上市券商净利润远超之前3年净利润的总和,合计营收达3854亿元,实现净利润1580亿元,全面超越此前三年的营收总和3498亿元和净利润总和1187亿元。
“今年开户最惨淡的时候,营业部接连几天都没有现场自来客户,偶尔一两个。驻点在银行的客户经理也很难从银行开发到新客户。银行的批量开户又效率很低,客户仅仅是帮银行完成指标,也不会去做交易,构不成有效户的指标。”同日,海通证券上海一家营业厅营销总监周莉(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的表示。
在周莉看来,除开户人数骤减的外忧以外,券商还有客户资产转出的内患。券商既要力争不断引进新增资产,又要尽量避免已有客户的资产流失。虽然不少客户把资产转出,但总归也有新进来的,二者相抵,损失并没有太严重,有些是阶段性的资产流失。而较为严重的是,股灾期间客户市值大幅缩水,这才是真正的资产流失,缩水约三成左右,这不是说恢复就能恢复的。
“今年营业部压力比较大,为了激励员工实行了末位淘汰。目前新人离职的较多,新人资源少开不出户,没业绩,6个月考核期一到就会有离职的。”身为营销总监的周莉受访时坦言。
拐点已然出现
尽管券商从业人员还处在悲观情绪之中,但是绝处逢生的希望也已经孕育。
记者了解到,截至7月10日,22家上市券商公布6月份单月业绩,营业收入合计实现185亿元,环比增长45%;净利润合计实现89亿元,环比增长56%。如东吴证券发布的6月营业数据公告显示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净利润1.48亿元,环比增长184%;国元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45亿元,净利润1.06亿元,环比增长175%;海通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4.71亿元,净利润8.71亿元,环比增长157%;长江证券实现营业收入5.03亿元,净利润2.74亿元,环比增长144%;西南证券实现营业收入5.62亿元,净利润3.00亿元,环比增长129%。在已经公布的上市券商6月营业数据中,上述五家券商环比业绩增长超过一倍。
“6月券商业绩环比改善主要是由于经纪业务改善、信用业务回暖以及债券自营向好。在市场环境持续低迷背景下,券商行业用业绩事实表明其业务结构、各业务条线已逐步适应当前市场环境,行业基本面或已见底。”对此,7月15日,上海一家中型券商业务高管受访时表示。
这位业务高管称,综合考虑目前市场成交量、信用业务和监管因素,预期券商业绩环比增长企稳,同比降幅继续收窄,三季度券商业绩将迎来反弹。在政策面上,近期券商板块仍存在两大强催化剂。一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会议将聚焦金融监管架构改革,券商有望受益金融改革推进;二是深港通开通时间临近,预计将在三季度公布。
值得关注的是,受2015年三季度“救市”影响,券商自营规模和权益类仓位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相较于其他业务,指数波动对于自营业绩影响较大,将放大行业收入利润规模变动。但今年以来,股、债两市依然持续震荡,不少机构人士表示,自营或成为券商各业务条线中不确定性最大的业务。下半年券商自营业务将拉大业绩差距成为共识。
此前东兴证券发布研报指出,证券业未来面对三个确定性的发展大方向:一是大投行,“去杠杆”要求下直接融资代替间接融资是必然;二是大资管,券商资管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三是大投资,打造全业务链的买方优势,大力发展一级、一级半投资是减少券商业绩波动性的重要战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