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反自然”的造物实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围绕装置作品《原·木》的主题概念,用现代舞、3D Mapping、音乐、苏绣、唐卡等不同的艺术形态,“树”+艺术项目邀请海内外多位艺术家,进行了一场跨介质的艺术融通,意欲重新审视和探讨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目前正在北京77文创美术馆进行的艺术展《原·木——一场“反自然”的共生实验》,全方位展示了这场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探索。
在展览现场,五位现代舞者用身体模拟树的抽芽、生发,展现出像树木一样的柔美和力量;运用先进的3D Mapping技术呈现出一棵虚构树的生长。3D Mapping包含了三维立体投影、三维立体艺术和三维声乐影像投影技术,几乎可以让任何物体表面转变成裸眼3D动画。在现场弧形的大屏幕上,一粒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雷电风雪的摧残下不息生长、壮大,直至涅槃,整个过程逼真得震撼人心。
随着大幕的卷起,这棵历经风雨洗礼的树终于出现在观众眼前:青年艺术家杨莫桐创作的大型不锈钢装置《原·木》首次亮相,高5.5米的树型装置《原·木》在流动的银色灯光中璀璨耀眼,仿佛活了过来。这样一棵繁茂的“树”由29275个不锈钢零件组成,由271名专业工人和艺术家一起,历时半年制作而成。
杨莫桐通过这种方式,将源于自然的元素打造成为一棵“反自然”的树,为它界定了全新的生命形态,人工制定了它的生长规则。
对她来说,《原·木》完成近三年来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表达,“它既是‘树’,又不是一个正常意义的‘树’,是我对生命和自然关系的投射,人和“树”的关系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树’所有的生长与挣扎、困顿与力量、蜕变与升华,都如‘人’与自然的世界和社会的世界所形成的关系和结果。”
美国音乐家Lisbeth Scott的作品曾作为插曲出现在《纳尼亚传奇》、《阿凡达》、《怪物史莱克》、《慕尼黑》等150多部影视剧中,第一次来中国的她特意为“树”+艺术项目带来了自己创作的哼唱作品《Mood》,和曾出现在《纳尼亚传奇》中的插曲《Where》。
“我唱歌、做音乐,是为了安慰、疗愈、触动、传达并唤醒我们内心的神圣的声音。”Lisbeth说。而这一次和“树”+的合作,正是基于艺术理念上的共通。正如《All Music Guide》一书中评论的那样,“她的声音是一件丰富得不可思议的乐器”,Lisbeth的现场演唱平静之中潜藏深情,仿佛引领着人们回到了古老的自然家园。
此外,台湾著名漫画家萧言中为“树”+艺术项目创作了数码多媒体作品《The Moment-Tree》,美国导演Joseph Greco为《原•木》导演、制作了专题纪录片《Mood》。
这次艺术展由美国VAVA、、北京十方合璧文化、北京点形文化联合主办,同时是“VAVA艺术”启动的“树”+艺术项目的首度亮相,“树”+艺术项目邀请多位艺术家以不同艺术形式进行了一场融合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交互的跨介质的艺术融通,意欲重新审视和探讨人与自然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