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森伯格重返中国 一位反商业化的波普大家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6-30 15:19:47

摘要:30年前一位美国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的一场展览,引发了中国艺术界“地震”,推动了85新潮美术运动,他就是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30年后,也是劳森伯格去世8周年之际,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日前呈现劳森伯格回归展:“劳森伯格在中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30年前一位美国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的一场展览,引发了中国艺术界“地震”,推动了85新潮美术运动,他就是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30年后,也是劳森伯格去世8周年之际,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日前呈现劳森伯格回归展:“劳森伯格在中国”。主展一件长达305米的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可以看作是劳森伯格一件自传性的作品。劳森伯格再次来到中国,会对中国艺术家和正在崛起的中国收藏家产生什么影响,成为展览之外的焦点。

反叛精神贯穿一生

1925年10月22日,劳森伯格出生于德州墨西哥湾的阿瑟港。因为喜欢跳舞,所以放弃了做教士,因为无法对一只青蛙下手解剖,又放弃了大学制药学的学业。二战爆发后,劳森伯格加入了海军。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在一间厕所里画了第一幅画,那是在海军服役期间,他是在躲避检查时完成的,后来他说艺术创作就是应该有一点秘密和反叛的成分。战后,他回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学习,而劳森伯格却试图用自己的探索促使老师的改变,不过他还是完成了老师约瑟夫·亚伯斯指定他们做的建筑学院派的练习,出去寻找各种废物——自行车轮,空罐头,石头,动物标本,然后带回教室做造型。

日后劳森伯格对废物的着迷由此而来,他大量作品的材料,都是从街边的垃圾堆中捡来的。劳森伯格的创作正赶上美国战后经济繁荣期,消费主义流行,他从垃圾里取回已被抛弃的东西,找回人类轻易遗失的东西。他的作品也让一些人不能理解而产生争议。

“劳森伯格确实是把琐碎的、无聊的、别人不关注的垃圾、个人用品等用来创作。”批评家夏可君认为,因为当代艺术就是要把看起来庸常的、无意义的,转为拓展艺术品的物性、表现力,消解了艺术的崇高和专业性,劳森伯格针对的是美国表现主义的崇高实质。

劳森伯格的叛逆精神注定他获得的每一声赞誉都伴随着同等音强的非议。1953年,年轻的劳森伯格做了一件争议最大的作品,他擦掉了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德·库宁的一幅画,将其取名为《被擦掉的德·库宁作品》,并作为自己的作品展出,如此鲜明的反叛姿态一时震惊了美国艺术界。

然而这对于劳森伯格而言,只是一个开端而已,他比同时代的任何艺术家都更加富有变化,于他来说,绘画的方式不只是画笔的涂抹,还可以利用丝网印刷、拼贴、变形、刻印等媒介,他最大限度地尝试不同的材质,从画布、木板、织物到铁板、纸张、石膏和有机玻璃,来玩自己的 “混合绘画”。

1997年,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劳森伯格回顾展,从美国一直巡展至欧洲,劳森伯格得以全面审视其长达五十年的艺术生涯。2002年,劳森伯格中风,右手部分瘫痪,他使用左手继续工作,直到2008年5月12日,劳森伯格与世长辞。

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者

劳森伯格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82年,他带领团队携30箱艺术作品,造访安徽泾县的手工造纸作坊。他要求造纸厂做了两件之前从未做过的事:造出一种坚硬到可以自己立起来的纸,以及一种薄到近乎透明的纸。他们在上海的海报商店挑选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图片,如年画、香烟牌上的女孩、花朵、水果和一些象征好运的图像。最终完成了70套拼贴作品——《七个字》,将宣纸、丝绸和碎片化的民间印刷图像一起融合于纸浆中。

1985年,他以“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ROCI)的名义,在中国北京和拉萨举办了两次个展,特别是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给当时正酝酿着革命的中国艺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直接推动了“85新潮”的发展。劳森伯格集合了油彩、布料、照片、报纸、动物标本等混合拼贴作品,第一次进入到中国艺术现场和中国艺术家面对面,这些天马行空的装置艺术和拼贴绘画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了一次不小的“地震”,对一大批中国当代艺术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尤其是在装置作品和拼贴绘画上。

批评家栗宪庭说,劳森伯格的作品开始触动中国观众的审美意识,最重要的是,劳森伯格的作品起到了给如火如荼的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火上加油的作用,它让年青一代的中国艺术家第一次亲身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西方达达以后的现代艺术,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来说,劳森柏格的展览来得太及时了。

比较劳森伯格和另一位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夏可君认为,中国整个玩世现实主义包括张晓刚、方力钧等,都是运用安迪·沃霍尔的那张面孔,把政治、时尚人物面孔变成“china face”,这个影响太直接了,劳森伯格是没有的,过去2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玩世现实主义,90年代的艳俗艺术,把安迪·沃霍尔红色艳丽的颜色变成中国本土的地方化、民间化的颜色,一种后殖民主义的颜色,安迪·沃霍尔政治波普的影响上远远大于劳森伯格。但在抽象绘画,在实验水墨,在处理材质本身,处理照片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劳森伯格的影响更大,更内在,因为他既有图像性,绘画性,更具有叙事性,很庞杂,影响更深远内在。

30年前的劳森伯格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启发了中国艺术家在观念和思想上更开放,85新潮美术远动开始引进西方现代艺术;30年后,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语境下,面对劳森伯格的展览(《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除了现场一些了不起的代表作,夏可君认为这将是一次判决:是接续劳森伯格的方向继续走,还是回到那个危机年代,再一次重新开始?但如何开始?这需要准确的诊断与重新开始的机缘。

最富有想象空间的收藏

劳森伯格的作品多数为机构和美术馆收藏,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劳森伯格的作品显然没有安迪·沃霍尔吃香,但是只要他的作品一出现在瑞士巴塞尔艺术展上,就会很快被买走。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从2008年开始将作品代理权交给了高古轩画廊,但是后来基金会把代理权分割了三家画廊:佩斯画廊,巴黎和萨尔茨堡的Thaddaeus Ropac画和圣保罗的Luisa Strina画廊。

夏可君说,“他们都是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的开创者,安迪·沃霍尔更时尚,更商业,更自觉地靠近商业,无论是丝网印刷的精致,颜色的漂亮,还是时尚人物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共产国际政治人物形象,非常自觉利用影像视觉效应,图像复制魅力,产生公众人物吸引力,追求时尚、漂亮、商业。”“赚钱就是艺术,工作就是艺术,好的生意就是最好的艺术”,安迪•沃霍尔曾这样说。

“而劳森伯格更无意义,更废物处理,虽然他们的无意义都是相同,但安迪·沃霍尔更图像视觉。劳森伯格更反商业,靠近贫穷艺术、垃圾艺术,而安迪·沃霍尔更精致、商业和时尚,更取悦于目光,劳森伯格反对对目光的取悦,更消解美感。

但是,“劳森伯格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和贡献是无可争议的。”夏可君说,上世纪50年代,作为新达达主义代表人物,他首次把现成品、杜尚概念、图像、私人物品,挪用嫁接到绘画上来,丰富了绘画,既有抽象性、图片感、关联性、社会性,又有个人传记,把个人行走踪迹都融合进去,既有平面性,又超越平面,最后走向装置,是了不起的百科全书式艺术和开创者。劳森伯格的反叛精神让他始终决绝地独立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流派,他不取悦公众审美,也让他饱受争议,这也许是他的作品只有一些特别的私人收藏家赏识的原因。不过在近两年国内大藏家对西方艺术的兴趣日益浓厚背景下,劳森伯格在北京尤伦斯大展对收藏家们的影响很可能会发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