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致使避险资产急剧拉升 英国打开潘多拉盒子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青 北京报道
争论已久的英国脱欧公投终于尘埃落定,这场开始于6月23日的英国全民公投决定是否留在欧盟,最终以退欧宣告终结。在英国公投前,外界把英国脱欧公投比喻为一场华丽的赌博。然而,回顾历史,历史上英国向来有“光荣孤立”的传统,使其对欧盟国家这个身份缺乏认同感。
早在1975年,英国就闹过一次投票,当时的结果是支持留下。然而40多年过后,一场决定命运的投票又再次上演。为此欧盟也曾劝诫,然而,最终英国还是选择单打独斗。这一结果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也让许多欧洲人觉醒过来,开始意识到面前的世界正在飞速变化。
国际黄金价格创新高
经过紧张的投票以及各区计票结果公布完毕,首席计票官Jenny Watson正式宣布英国脱欧公投结果为英国退出欧盟,市场避险情绪升温。
截至北京时间6月24日15时,美元指数上涨至95.82,涨幅达2.18%。英镑盘中下跌逾1700点,跌破1.33美元,跌幅超10%,触及1985年以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自英国脱欧公投开始计票,国际黄金、外汇市场出现巨幅波动,黄金价格最高上涨至1362.6美元/盎司。
“由于欧洲所有国家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8.65%,仅次于美国,而英国经济体量一直保持在欧盟成员国前三名,现在英国决定退出欧盟,将对正在经济复苏期的欧盟整体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网易贵金属金牌分析师周玉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周玉鹏认为,从美元指数构成来看,英镑是美元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其权重为11.9%。由此可以得知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英镑与美元成一定反比关系。预计英国脱欧带来的市场负面效应或超过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1992年的9月16日,以索罗斯为首的全球投机者疯狂抛售英镑,让英国央行耗尽“救英镑”资金,使得英国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外汇市场交易人士预计,英国退出欧盟之后,英镑将会贬值,幅度可能达到11%,同样受到重大打击的欧元也会出现贬值,大量国际资本将涌入美元,促使美元升值,受到美元升值的影响,人民币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贬值压力。不过,英国公投后,各国央行也会出手干预汇市,多方干预或将造成汇市波动较频繁。
随着英国退出欧盟成真,FX168财经学院副院长许亚鑫表示,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将会急剧上升,也是利好黄金的一剂猛药。
“现在英国人真的选择了退欧,那么可以预见,在大量投机性买盘瞬间涌入的背景下,黄金价格冲破1400美元都不是没有可能的。更重要的是,美联储6月不加息,就是考虑到了英国退欧的冲击。一旦全球经济因此动荡,美联储更加没有了加息的理由,黄金价格势必获得更为广阔的上行空间。”明富金融研究所分析师谢堃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潘多拉盒子被打开
本月早些时候,苏格兰首席部长、民族党领袖尼古拉·斯特金就曾警告称:如果英国通过公投退出欧盟,那么苏格兰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再度选择退出英国,并重新加入欧盟。在英国公投退欧之后,荷兰议员、右翼领袖Geert Wilders再次承诺荷兰会在英国之后举行脱欧公投。
大多数荷兰人也想学英国人来一次脱欧公投,不管结果是留下还是离开。根据EenVandaag一项最新民调,参与者大概2.7万人,其中54%的人赞成公投。其中48%的人认为目前荷兰应该离开欧盟,45%觉得应该保留欧盟身份。与此同时,法国国民阵线也不甘于寂寞,呼吁法国就欧盟成员国身份举行公投,可以说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持续发酵。
“英国退欧事件可能会对欧盟成员国产生巨大影响,英国是欧盟内部最重要的三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之一,英国退出欧盟显示了欧盟成员国对欧盟的不认可,欧盟内部缺乏凝聚力,英国带头退欧可能会引起欧盟其他一些国家的效仿,届时不排除欧盟有解散的可能性。”网易贵金属首席策略师于成龙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于成龙认为,虽然欧盟内部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可以相互促进,有效进行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化配合,而且在经济体量上可以和美国抗衡,但是,现在英国带头退欧,至少在短时间内欧洲经济交流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引发退出欧盟浪潮甚至欧盟解散,那么欧洲经济及世界经济都会受到巨大影响,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经济危机。
然而,鉴于英国公投事件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较大,市场避险情绪也会出现大幅攀升,市场人士预计,接下来美联储会联合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等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发表联合声明,缓解市场的恐慌与流动性危机。此前,欧洲央行已经为英国退欧后做好了打算,将加强投资者对欧洲的信心并控制市场的恐慌。
“欧央行声明将要维持充分的市场流动性,包括开放和英国央行的互换额度、允许欧元和英镑互相兑换、允许欧洲银行可以使用这两种货币进行无限制的融资。欧洲央行在“9·11”恐怖袭击后的金融危机中就曾使用货币互换安排,和美联储一起释放额外的美元。”谢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