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指数6连跌 分层后成交低迷依旧 新三板融资功能走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思希 北京报道
端午节的休市,使经历做市指数6连跌的新三板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进入6月以来,新三板做市指数(899002)持续走低,在6月1日至6月8日的6个交易日内,该指数录得了6连跌,盘中最低触及1172.29点,刷新近一年的新低,最终收报1175.78点,较上一个月下跌1.60%。
分层后成交依然低迷
5月27日,股转公司发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新三板分层管理制度的正式落地,意味着新三板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新三板挂牌企业将通过不同的分层标准划分为创新层和基础层,从而进入差异化发展时代。
虽然二级市场在分层后的最初两个交易日比较活跃,但随着利好政策的逐步释放,新三板重归低迷,融资环境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
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披露以及投中信息旗下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成交额方面,5月总成交金额135.84亿元,环比下降16.28%;共计成交25.88亿股,环比下降17.26%;共计成交25.73万笔,环比下降13.77%,平均成交金额5.25元。5月拟定向发行716起,完成定增225次,完成股票发行14.47亿股,募集金额73.99亿元,环比下降40.95%,各项数据较上月均出现大幅度下降。虽然从去年7月开始,单月募资额度都在100亿元以上,但5月融资规模出现年内最低的一次,仅73.99亿元,新三板融资功能已出现走弱的迹象。
有业内人士指出,新三板融资总量的下降有部分原因可能是金融类企业挂牌新三板政策发生变化所致;另外,相对于挂牌企业数量持续性快速增长,机构对新三板企业融资项目承受能力减弱不少。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市场对新三板的分层还没有产生较大的预期,大家的看法不太统一。虽然新三板分层以后对于长期的行情来说是看好的,但是短期的行情我们依旧无法预测。”新三板独立评论人布娜新称。
对此,记者专门致电全国股转公司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该负责人表示:“全国股转公司高度重视市场流动性问题,目前正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研究解决流动性的措施。挂牌公司分层与解决市场流动性没有必然联系。”
估值分化甚微
“分层制度将重构新三板估值体系,各个发展时期的企业将在所属的层次上稳定下来,以往“一刀切”的估值体系将随之改变。”民生证券新三板团队表示。
其实早在分层方案正式公布之前,就有市场人士判定,基础层和创新层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估值分化。但事实上,由于市场流动性不足,方案公布后至今,创新层和基础层整体估值变化暂不明显。
对此,中信证券分析师胡雅丽团队指出,由于市场流动性不足,分层后整体估值变化暂不明显。准创新层和准基础层的PE(整体法,上年年报计算)在过去一周的均值分别为23倍和31倍。
胡雅丽团队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首先,准基础层有85%的挂牌企业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而准创新层的公司中64%的公司采取做市转让的方式,准基础层挂牌企业成交价格的公允性有待提升;其次,创新层标准一内的挂牌企业相对成熟,净利润占比接近新三板整体的20%,但是其营收增速仅仅为2%,拉低了整体估值水平。
与此同时,市场上的成长性溢价已领先于流动性溢价开始出现。
据Wind资讯统计,在分层后一周内,准基础层的市盈率延续了下行态势,而准创新层的市盈率则出现了小幅上升的态势,准创新层较准基础层小幅溢价16%,而标准二、标准三、以及同时符合标准二和标准三的板块市盈率分别为25倍、29倍和44倍。
天星资本主管合伙人、首席风控官蔡志明表示,成长性是价值的灵魂,直接决定估值水平。三板市场的成长性显著超过中小板和创业板。
目前,在市场流动性环境改善不明朗的情况下,赚取成长性溢价逐渐成为共识,投资者未放松对基础层公司的布局。数据显示,分层后准基础层挂牌企业的换手率并未出现显著下降,甚至比新三板整体表现更好。
数据显示,5月新三板企业定增下降至225次,募资总额73.99亿元,环比下降多达40.95%。而6月上旬发生的定增仅为17次,募资总额仅为1.01亿元,预计下滑将会更加明显。机构参与定增热情有所降温是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定增次数明显下降的同时,定增预案失败案例却明显增多。数据显示,2015年年内公告相关定增预案失败案例约164个,而2016年至今相关失败案例数量在不足4个月期间则达到了150个。
布娜新指出,今年新三板有点儿遇冷的原因就是因为去年过度消化了定向增发的资金。由于去年私募的行情过于火爆,私募基金定向增发的数额非常大,但随着今年监管的趋严,对私募基金融资的各种限制等,导致目前这种情况的出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