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停滞的后遗症:三大地缘断裂带浮出水面
邵宇
全球化停滞带来诸多的后遗症,特别是金融危机削弱了美国的力量,导致其战略收缩和调整其投射力量的重点。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可以做到同时在三线作战,还能获得胜利,所以美国在北约方面保持压力,而从中东撤出,重点重返亚太。
相应的,在上一轮全球化中汲取了足够能量,又与美国意识形态不一致的大国(或者势力)必然会试图弥补美国退却后留下的地缘真空,或者在美国力图增加投射的关键区域中做更为激烈的争夺,其实正是美国的“再平衡”,引发了此轮国际秩序的混乱。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的战略支点,正在出现三大乱局,即中东欧、中东、西太平洋,这就是全球化3.0下的断裂地带。
实际上,全球化与碎片化一直同时存在,帝国来而复往,超级大国也在不断的兴起与衰落中。过去70年里全球化3.0的过程中一直并存着世界碎片化的加深,虽然从经济和技术的视角看,世界的运转在更小更全球化,但政治和意识形态则容易穿越国界让社会变得更大更分裂。英法等殖民帝国在二战后的迅速瓦解,和1990-1991年苏联解体为15个国家,只不过是这种碎片化的一个体现而已。民族国家的政治边界,大国间地缘政治博弈,贫富差异,资源不均等因素,让这种全球化的裂痕始终存在。全球化的断裂地带在2008年世界面临美国单极货币与需求体系的衰弱后,变得动荡不安,而各国在新全球化的进程中对自身角色的规划,同样加深了这种矛盾中的不确定性。
第一断裂带:欧俄边界
第一个危机事例来自2014年克里米亚的“脱乌归俄”。克里米亚作为黑海的门户,俄罗斯舰队可以通过它进入地中海,进而驶入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开放水域,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苏联时期,60%的对外贸易都通过黑海沿岸的一系列港口进行;而作为外汇来源和经济支柱,这一带的高加索油田石油出口与油气管线更让克里米亚显得意义非凡。
在乌克兰的近现代发展史上,苏联将大量的重工业布局在了东乌克兰,比如顿涅茨克和第聂伯河流域的黑色金属冶金业,以及位于哈尔科夫、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基辅等地的军工业,而西乌克兰则以农业为主。历史上,东乌克兰一直在俄国的影响下取得相对更好的发展,所以一直亲近俄国;而西乌克兰因为更靠近于亲天主教的波兰,在文化上与东正教的俄国就不太“合拍”,历史政治和文化经济的差距更造成了东西乌克兰分化。脱乌入俄的克里米亚更具有特殊性,当地本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人,但由于二战中鞑靼人与德国人合作,战后被斯大林赶走,代之以俄罗斯人,1954年俄罗斯把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克里米亚在苏联解体后自然就成为了乌克兰的一部分。而在2013年,乌克兰在加入欧盟还是欧亚联盟的艰难选择中,伴随着乌克兰东西两个地域的政党和民众意见严重不合,克里米亚的矛盾就开始凸现。
事实上,在2000年以来,很多人已经坚信欧盟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典范会成为美国之外,新的全球化4.0世界多极格局中的一个,但目前欧盟仍然是“许多国家的联盟”,依然难以用一种强力有效的方式来领导这个多元性的联盟。普京借鉴了欧盟的思想,在2012年连任总统后提出开创后苏联空间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一个符合世界多极格局特点的欧亚联盟的构想,这种新的一体化路线随着2015年1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亚美尼亚组成的欧亚经济联盟投入运营而更加清晰。
2014年3月在克里米亚自治区公投结果显示九成以上选民决定加入俄罗斯联邦后,拒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的欧盟一致同意,冻结21名俄罗斯与乌克兰官员的个人资产,并禁止向其发放旅游签证。此后不久,奥巴马也决定对“入侵”乌克兰相关的11名等俄罗斯和乌克兰官员及克里米亚亲俄罗斯领导人阿克肖诺夫冻结其财产、禁止入境。随后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七国集团(G7)暂时中止俄罗斯的G8成员国资格。欧盟也从能源领域下手,如禁止向俄罗斯出口油气勘探开发先进技术及装备、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行业进行打击,俄罗斯也利用欧盟对其天然气的依赖以牙还牙报复。欧美对俄罗斯能源和金融的持续制裁,加上油价大幅下降,目前俄罗斯正遭受经济下行严重、卢布大幅贬值、外资出逃等困境。
其实这也反映了美国对俄罗斯一贯的遏制政策。围绕乌克兰“新冷战”将美俄的“旧账”又翻了出来。美国霸权战略利益驱使北约和欧盟双东扩,最大限度压缩俄战略空间,彻底排除美在欧亚大陆核心地带地缘战略障碍,是美全球战略既定之策。俄罗斯在丧失大片缓冲区域后,被逼到墙角,退无可退。压力有多大,反弹就有多大,普京和俄罗斯见招拆招、招招强硬,最近重拾战略核威慑大棒,新增40多枚战略核导弹,而北约也针锋相对部署反导系统,欧洲大陆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它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欧盟,东欧和俄罗斯等在彼此理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地缘政治中深深的裂痕与不信任。
第二断裂带:中东
中东是全球能源的供应源,又地处欧亚非三洲地缘政治冲突的柔软腹地。在过去的七十年里,这块区域里交织着以色列与阿拉伯的国家战争,西方国家对廉价而稳定石油供应的企图,苏联对叙利亚盟友的一贯维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现代化社会的不契合等诸多矛盾。在全球化3.0停滞之后,同样成为了一个集中爆发危机的区域。
自2008年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进入了对外战略的收缩期,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军以及本土成功的能源革命等因素导致其在中东的投射意愿和影响力的减弱。2011年初始发于突尼斯,既而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在美国的支持与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彻底颠覆了中东、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生态。这种原有中东地区不同政治势力、不同宗教派别以及世俗政治和宗教信仰之间持续的脆弱平衡被“颜色革命”粗暴打破。伊拉克、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许多国家出现了治理真空,政治权威荡然无存。
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国(ISIS)等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泛滥肆虐,动荡的中东将以多种方式破坏世界的稳定。数百万难民会涌入已经不堪重负的黎巴嫩、约旦、土耳其以及大欧洲,仅以叙利亚为例,为了躲避战火,只有2253万人口的叙利亚已有116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其中有390万叙利亚难民被迫流落到107个国家。这会严重冲击它们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其间可能会混杂着新一代责怪西方的绝望圣战者,巴黎恐怖袭击和科隆的新年混乱正在佐证这种趋势。
与其说伊斯兰国是一个“基地恐怖主义的升级版”,倒不如说ISIS是一个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塔利班的翻版”,像当年的奥马尔一样,伊斯兰国现任首领巴格达迪指挥的是一个松散的武装与部落联盟,在ISIS于2006年还被称做伊拉克伊斯兰国的时候,它的定位就是效仿阿富汗的塔利班而不是基地组织,这个圣战组织发起者扎卡维之前在阿富汗的训练营生活过,熟悉如何在混乱的社会环境里建立和指挥一套自给自足的军事武装,2003年美国入侵后造成的动荡显然让出现一个伊拉克版的塔利班的方案变得可行。
2010年开始,巴格达迪领导的部队雇佣了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前政府军指挥官,逐步占据了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的一些重要石油资源,在此同时通过绑架勒索赎金,走私倒卖文物获得各种资金收入。在2014年10月,ISIS控制的地区可以日产8万桶石油,创造每月1亿美元的财富,在2014年6月洗劫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的银行后,它的总资金超过了20亿美元。
其实ISIS地区的混乱局面主要是各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代理人战争”。某种意义上,这里正在发生一场“微型世界大战”。俄罗斯在确认2015年10月31日发生在埃及西奈半岛的俄客机空难事件属于恐怖袭击后,对叙利亚反对派以及ISIS发动了空袭。巴黎袭击发生后,法国也发动了攻击,并试图调和美国和俄罗斯立场,以建立一个打击“伊斯兰国”的广泛联盟。但由于在叙利亚政权的存废上难以达成共识,混乱还将持续下去。而近期逊尼派沙特阿拉伯和什叶派伊朗断交,从暗斗转向明争,中东乱局日益尖锐化、碎片化、长期化的趋势已在所难免。素为“大国坟场”的中东问题不是三两天靠武力就能解决的,要么增加更多的地面部队,同时提供同样数量的教师和医生(来进行彻底同化),要么就把它夷为平地。
这一断裂地带正处于全球化3.0终结时期大国博弈的中心,任何细节变动都会加重这块区域的不确定性与相互猜疑。真正让人担心的是——种种迹象显示ISIS的目的似乎是激怒各国来一场地面总决战——十字军对圣战者的“末日之战”。如果把这种动机与某些石油供应国力图维持油价和供应的垄断性的动机放在一起时,我们将看到一幅更为恐怖的中东画面(核武滥用)。
第三断裂带:西太平洋
美国近年全球战略重心东移,“转向”亚太,并非心血来潮或权宜之计,而是带有根本性的对外战略调整。只要美国抑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不变,60%军事力量由欧洲等地部署到西太平洋也不会变。囿于美受金融、经济危机冲击,财政拮据,战略重心东移节奏是有可能变化的,借助代理人和离岸平衡手段是性价比较高的策略。
因此在西太平洋,以南海为代表的中菲之争和以东海钓鱼岛为代表的中日之争成为了第三个断裂带。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面,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洋相通。1939年,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派兵侵占了南沙群岛。日本投降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二战国际文件,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程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主权。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之前,南海周边国家没有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提出过异议。直到海洋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南海海域油气资源的前景引起了各方重视,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对南沙群岛的岛礁提出领土要求,甚至派兵侵占了部分岛屿,产生了当前的南沙群岛领土争端。
2015年中国在南海构建了大量人工岛,这改变了以往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软弱形象和南海主权上的模糊态度,是维护南海主权的实质性的一步。美国最初并没有预测到中国在南海的造陆面积会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而且岛上军事和民用设施如此齐备。这被美国视为重大的挑衅行为,类似部署了8艘不沉的航空母舰。10月27日美海军宙斯盾舰“拉森”号驶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的12海里水域(尤其是近期中国通过领导人互访、边境联合巡逻、经济合作、海军军演等方式稳住了南海问题最重要的当事国越南),赤膊上阵步步进逼。
东海争端是另外一个焦点。钓鱼岛之争旷日持久,不时被拿出来翻炒,使得中日关系持续低迷。2015年7月,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这反映了美国在对外战略收缩之际大力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有限度地放开原本对日本的束缚。而值得重视的是,日本的综合国力远胜菲律宾,自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展开战略博弈以来,两国的历史夙愿,东亚经济与政治领导地位的争夺,无疑为美国提供了其在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牵制的战略筹码。广义来看,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朝鲜都是西太平洋断裂带上的风险点。我们看到(美)帝国反击战正在惊心动魄的上演——TPP、加息和地缘进攻接踵而至,“修昔底德陷阱”似乎正在接近,以前我们总是念兹在兹: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现在我们可能面临的是一个更为不确定和动荡的世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