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公开数据是大数据应用的蓝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假如以医疗、消费、金融、公共安全等为代表的“私有数据”目前仍然物以稀为贵,公开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则并未广泛关注。《华夏时报》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已经有机构开始挖掘这些浩繁的公开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
5月20日,大数据产品平台天眼查联合国际数据挖掘协会中国分会(KDD China)在上海举办了了一场“掘金公开大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的论坛。天眼查创始人柳超在受访时表示,与私有数据市场增长空间并不明显的情况相比,公开大数据有其值得挖掘的空间。
“谈到大数据的价值问题,一般观点认为那些被特殊权限包裹起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访问调用的数据,才具有价值,例如银行交易记录、抵押信息、医疗数据、通讯数据、电商交易数据等等。据统计,2015全年中国大数据项目规模超过100亿,预计到2020年中国企业级大数据市场应用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其中私有数据的市场规模占大部分。但是,私有数据因其私有性,连接性差、流通壁垒高,相较于公开数据,对私有数据进行挖掘后的价值增值空间并不明显。”在谈到私有数据的局限性时,柳超表示。
据介绍,与私有数据不同,公开数据是指每个人都能够访问的数据,具有公开、透明、种类繁多等特征。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接触到的诸如行政处罚信息、土地出让公示、法院公告、新闻、外汇交易信息、股票交易信息、商标公示信息、专利公示、域名备案、水质量、城市污染查询、灾害预警、航班动态等等,都是公开数据,但却较少人关注其价值,较少有机构能够有挖掘其价值的技术能力,因此价值挖掘空间大。
本报记者也了解到,无论是私有数据还是公开数据,其价值体现都需要通过数据清洗整理、服务调用和产品化三种手段。而让公开数据产品化,对一个大数据企业的产品理念和技术能力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这个鲜有人染指的蓝海领域,大数据行业常面临着有数据的没技术,有技术的没数据的困境,数据和技术两方无从信任,常常难以合作,此时公开数据无疑是合作双方的试金石,让数据方看到技术的魅力,具象化地思考自有数据在公开数据背景下的价值体现。公开数据的产品化,是连接数据孤岛的桥梁。目前,天眼查已经构建了完整的、集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聚合、数据建模、数据产品化为一体的公开大数据解决方案,针对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传媒机构等多个领域提出大数据解决方案。”柳超在谈到天眼查的功能时指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