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日关系阴雨连绵,“知华派”有多少反转力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5-20 23:04:44

摘要:5月15日,现年61岁的横井裕正式到达北京,接替木寺昌人就任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在日本政坛被视为“知华派”代表之一,他毕业于精英辈出的东京大学,大学期间即通过外务省公务员考试。

中日关系阴雨连绵,“知华派”有多少反转力

赵灵敏

5月15日,现年61岁的横井裕正式到达北京,接替木寺昌人就任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在日本政坛被视为“知华派”代表之一,他毕业于精英辈出的东京大学,大学期间即通过外务省公务员考试。入职后被派到中国学习中文,此后4次驻华,先后担任日本外务省中国课课长、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驻华特命全权公使等职,累计达10年左右,涉足经济、政治、领事等多个领域。在就任第二天举行的记者会上,横井裕表示自己有幸亲身经历、体验了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程,将总结这些经历经验,尽力构筑面向新时代的日中关系。

“中国学派”横井裕

在日本外务省内部,有一种天然的“帮派”倾向,初进外务省的公务员都会被要求选修外语,一旦决定了要研修的外语种类,此人就会被默认为进入了该外语的“帮派”,例如“美国学派”(America School)、“俄罗斯学派”(Russia School)、“德国学派”(German School)等等。横井裕则属于“中国学派”(China School)。事实上,研习某国外语的,往往也会对这个国家产生好感,这个不分国别。而在诡谲多变的中日关系面前,“中国学派”这个原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词汇,也被染上了些许亲华色彩。

日本上一任被称作“知华派”的大使是2010年卸任的宫本雄二,过去6年担任日本驻华大使的分别是商人出身的丹羽宇一郎和出身外务省“法国学派”的木寺昌人。自2012年9月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持续紧张。木寺昌人在10月就任后,处境艰难,仅2013年就被中国外交部紧急召见10次,接受中国方面的抗议,其间也没能和中国政要会谈。而横井裕会讲中文,在中国人脉广泛,显然更容易打开局面。此前,在日本政府公布对横井裕任命的记者会上,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说,横井裕在对华问题上经验丰富,是中国事务专家,期待他强化重要的日中关系,并在外交领域解决两国间困难问题方面充分发挥其经验和才识。因此,日方时隔6年、在明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前再次起用“中国学派”,意在向中方显示致力改善中日关系的姿态非常明显。这也让一些国人产生了日本通过任命“知华派”向中国示好的感觉。

不过,《日本经济新闻》对此有另外的解读,它认为日本政府起用横井裕目的在于提高在中国本土的信息分析能力:当前中国的安全保障姿态进一步强硬,中国将在2017年下半年召开第19届党代会,习近平等领导层将进入第2任期。为了摸透中国复杂言行中的“真正意图”,才起用“中国学派”。显然,这种解读体现的是一种现实主义视角,认为日本任命“知华派”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对华示好只不过是顺带的效应。在笔者看来,这可能是一种更为接近真实状况的解读。

中日关系进入深水区

外交官个人作为有限

事实上,不管“知华派”有多知华和亲华,他们都是日本的外交官,其职责是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对华的态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对华友好对日本有利,那就友好;如果不利,不友好也无妨。在中日关系的大背景下,外交官个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把中日关系改善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学派或某一个人身上,根本就是缘木求鱼。最现成的例子是阿南惟茂,他被称为日本外务省“头号知华派”,2001年到2006年担任日本驻华大使,但正是在他任内,中日关系屡陷僵局:2001年和2004年,日方两次为李登辉发放赴日签证;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右翼炮制的历史教科书;2001年至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6次参拜靖国神社。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日关系已经过了建交之初含情脉脉、相看两不厌的阶段,进入更为现实和正常的国家关系阶段,利益摩擦和争夺开始成为常态。在19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初,首相田中角荣等人出于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尊重,混杂着日本侵华带来的赎罪意识,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动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那个时期诞生了多位有名的“知华派”,包括石桥湛山、松村谦三、高碕达之助等。不过,这种友好的背后是中国还未改革开放,经济还未崛起,没有和日本产生真正的竞争;在国际格局上,中美联合抗苏的态势很明显,中国和日本的战略方向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派”成了外务省的显学,很多人愿意选择学中文,反过来导致“中国学派”不断壮大。

1990年代是中美关系非常不平静的时期,作为日本的同盟国,中日关系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和中国有过历史过节的日本自然成了最好的攻击靶子,日本走向普通国家的言行则为这种情绪火上浇油。自此,中日关系开始进入风波不断的深水区,“知华派”自然不招待见,动辄得咎,选择学中文的日渐减少,声音也就越来越微弱。

由此观之,把中日关系恶化的原因归结于日本政府对“知华派”的打压和“知华派”的减少,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中日关系的现状,更多是由两国之间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决定的,有一定的必然性,处理起来有相当难度。事实上,两国关系的恶化,中日都有责任;要改善关系,也需要双方的努力。日本的“知华派”处境艰难,中国也很难有“知日派”的活动空间。日本固然需要对国内的右翼势力进行规制,中国也同样需要直面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问题,当谴责、斥骂日本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当电视上都是手撕鬼子的神剧时,中日关系的改善只怕会遥遥无期。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