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大奖”揭晓 “边缘艺术”重塑权力格局
本报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
艺术圈有这样一个说法,越是在收藏市场冷清时,那些不是热门的、边缘的艺术门类越能得到关注和价值认识,不断曝光于艺术展览、评选上。
5月16日晚,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巅峰之夜颁奖盛典上,从事行为、录像艺术创作的胡向前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项,运用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多媒介创作的刘韡获得“年度艺术家”奖项,已故评论家黄专主编的《世界3:作为观念的艺术史》获得“年度出版物”大奖。
第十届AAC艺术中国评选由已故黄专教授担任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由巫鸿教授担任学术总监,以及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长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王璜生、李振华、田霏宇(Philip Tinari)等海内外有艺术史学研究背景的评委构成评选委员会。黄专教授作为本届AAC艺术中国的轮值主席,在评审未完成时不幸离世,巫鸿教授和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都表达了对他的感谢和缅怀。
胡向前、李燎、程然、鄢醒、陆扬等五位艺术家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最终胡向前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大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胡向前以不同身份来探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层关系,形成一个混杂体。他通过与普通人的沟通,突破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身份;通过对行为艺术的反思,寻找生活和艺术的焦点。胡向前把自己插入某个环境中,又结合无厘头方式,用认真的自嘲与现实拉开一段距离,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模式。”
入围年度艺术家提名奖的有艾未未、黄永砯、刘韡、邱志杰、耿建翌,经过评审委员会的讨论,最终刘韡获得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大奖,获奖理由是:“刘韡坚持在艺术创作中对于材料运用的探索。无论是绘画还是装置作品,他的形象世界里都是对当下社会现状的转换,他的创作,将现代中国的转变和混乱,凝聚成一种多变的艺术语言。当很多人在不断抱怨世界混乱之时,刘韡在混乱之中建构了一个新的世界。”
刘韡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影响尤为突出。生于七十年代的刘韡,以实验艺术为依归,作品跨越不同领域和媒介,不拘一格,颠覆既有秩序和概念来探求真实,时而讽刺,时而模棱两可,耐人玩味。他所用的材料,往往出人意料,配合匠心独运的布局,不单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更令人反思城市急剧扩张所引致的社会政治问题。作为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后感性”小组中的一员,他以众多不同媒介,诸如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来进行创作,并逐渐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瞩目。
2015年2月7日,刘韡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个展“颜色”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展览展出《迷中迷》、《迷局》、《受难》、《看,书》、《爱它,咬它No.3》等一系列2014年最新创作。《迷中迷》采用的军绿色帆布材料,延续了他2012年在长征空间个展中作品的材料,相对于其他两件作品被很高的围栏圈起来,这件作品是整个展览唯一一件可进入感受的。
颁奖盛典现场的另一大亮点是当晚播映了第十届AAC艺术中国特别艺术项目的创作花絮与主创人员访谈。该作品由雎安奇执导,集结了多位重量级的学者、批评家、艺术家。它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国当代艺术家、批评家主演的视频作品,记录与反映着中国当代艺术的30年发展历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