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1.0启示录:大航海时代
邵宇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世界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之前,国家之间交流总体有限,人类生活在一个相互隔绝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甚至当时的人们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也正是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才成了一个整体,人类的历史才成为世界史,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些开辟海上道路的伟大航海家们,以及在背后支持这些大航海事业的国家和政府。
大多数人都知道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等一些欧洲的航海家们,确实他们开创了大航海时代的黄金时期,但早在这些欧洲航海家下海之前,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早已尝试过大规模远洋航行。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世界规模最大、船只最多、人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这一大规模航海活动扩大和加强了太平、印度二洋之间的海上交通与联系,亚非之间的海上交通与联系,增进和建立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物资交流、人员交往和友好关系,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真正先驱。
在之后的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全球化1.0的历史大幕。
地理大发现接踵而来,这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凭借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对香料和黄金的狂热、对新殖民地的渴望和对贸易往来的急切需求,欧洲人开始了这场浩浩荡荡的远洋航行。
首先出发的是葡萄牙人。1443年迪亚士从罗卡角出发,南下大西洋,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尔角,最终到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与中国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葡萄牙人的两三条帆船微不足道,但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
达·伽马于1497年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于1498年5月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这也正是七十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展示天朝德威的地方。次年他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1494年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组成的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于年底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哥伦布一共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这就是所谓“新大陆的发现”。
1519年麦哲伦,带着5艘船和265名船员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来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到达菲律宾群岛后,麦哲伦死于此地。其后他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了“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又经小巽他群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这次航行前后历时整整三年,行程八万公里,经过了世界上的欧、美、亚、非四大洲,四次跨越赤道,是人类历史上迄当时为止航程最长、历时最久、航迹面积最广的航行,它把大航海时代推到了巅峰。
与此同时,在1532年11月16日发生在秘鲁高原城市卡哈马尔,那惊骇的一幕掀开了全球化1.0时代的最黑暗面: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带领168名乌合之众俘虏了有8万印加战士护卫着的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用枪支和骑兵杀死了其中的近7000人。随后西班牙人囚禁了皇帝8个月,并勒索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人肉赎金——装满一间长22英尺、宽17英尺、高超过8英尺房间的黄金,在如数获得了这些赎金以后,又杀死了人质。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扩大,发展到世界范围;贸易中心发生变动,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的商贸经济繁荣起来;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各国加入殖民行列,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大肆掠夺财富,欧洲各国迅速富裕起来,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海外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同时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和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
相形之下郑和下西洋更多是像一场秀,让全世界知道天朝的繁荣强大,因此是以王的名义进行的一场远洋花车巡游,尽管这是整个大航海时代的领跑者,但是这次航行对于整个世界史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确实有限。欧洲航海家的新航路开辟也许规模上远不及郑和,但他们把航海与掠夺、探险、商贸和殖民结合起来,因而有着经久不衰的驱动力和热情,征服就是唯一的目标。尽管这实质上是一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但是对于世界史的形成、对于各国之间商贸关系的往来、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无疑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以王的名义还是资本的名义出发,就注定了郑和与哥伦布的不同宿命和东西方的分流,那么从现在的视角来看,他们究竟是失败者还是预言家呢?
在1492年美洲大陆的发现与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前,国家往来主要活动除了少量贸易外,就是地缘临近国家之间的战争,世界处于前全球化的野蛮时代。由于跨国贸易历时长,风险大,因此主要的输出产品都是各区域有代表性的奢侈品(宝石、丝绸、香料)、贵金属(金、银)和军品(战马、刀剑)。沿着两条丝绸之路进行的稳定的贸易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反映了中国在古代东方实力统治与发展领先的位置。但是古代中国的陆地国家思维与朝贡体系的自我中心地位,使得对外经济交往,特别是海洋的发展相对滞后。例如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海域也是世界海洋的心脏地带,是当今世界贸易通路和国际安全的中心。但通过观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可以看出,当时所经过的海域,基本都是在陆地沿海和近海,也就是倚陆航行,基本上没有摆脱陆地为主和陆地为重的思维。虽然在长时期内,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但是中国没有真正树立海洋意识,更没有自己的海洋战略。从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看来,海洋仅仅是海洋,没有像陆地领土那样大的价值。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又间接导致了在工业文明兴起之时被西方逆袭,永久性的失去了一个本来是领先的“战略机遇窗口期”,全球化1.0和全球化2.0的主导权与中国失之交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