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雅煌:鼓励探索老人和智障人士共养模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残障人士就业更是如此。
3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闭幕后的第二天,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万国控股集团主席刘雅煌接受了《华夏时报》记者的专访。据记者了解,刘雅煌在出席两会期间,提交了《开展支持性就业 帮助智障者脱贫》的提案,倡导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力量支持智障者就业脱贫。
他建议,政府应从政策层面支持开展支持性就业,对参与支持性就业的企业给以优惠政策,以激发企业积极性,同时,建立专业的就业辅导员队伍,对智障者家长进行心理辅导。逐步建立智障者职业重建系统,包括政府的职业评估、社会的庇护工场、支持性就业、竞争性就业、灵活就业、居家就业、职业训练、职务再设计等。还要加强宣传,让全社会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
记者:通过多年对残障人士群体的报道发现,这个群体的就业率非常低,在您看来主要受哪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刘雅煌:我这次提出的提案是针对智障者就业的,因此,我回答您的问题还是以智障者为主。
据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中国智协)提供的数据,智障者的就业率低于10%,是相当低的。除因重度残疾根本无法就业的因素外,智障者就业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智障孩子本身,他们大多在培智学校只能完成初小教育,文化水平低下,影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许多企业宁愿支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聘用他们,担心他们能否掌握技能完成任务,是否会成为安全隐患等;不少家长宁愿拿低保,也不愿孩子出去工作,怕孩子受委屈,有的还存有自卑心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情况不够了解,导致支持度较弱;当然也有政府的原因,比如在政策的扶持上还需加大力度。
记者:一个智障者能否就业,对于一个家庭的影响几何?
刘雅煌:对于许多智障者家庭来说,智障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要家人照料。另外,他们从小用于医疗和康复的费用较多,开支比一般家庭大,但恰恰许多家庭父母会有一方辞去工作照顾孩子,这样,家中监护人无业或失业的比其他类别的残疾人家庭多。智障者本身就业安置非常困难,家庭成员再有一方没有工作,收入减少,就会加重家庭负担,致使许多家庭面临生存困境,也会损伤智障者的自尊和自信。由于遗传的原因,有的家庭父母智障,生的孩子也智障,困难就更多了。
记者:智障者成功就业的比例有多少?大都就职于哪些领域?
刘雅煌:对于智障者成功就业的比例,我还未查到。据我了解,目前智障者就业主要在庇护性场所,从事手工制作,比如印制信纸信封,制作简单的扫把、簸箕,在工厂从事包装整理,或经过培训做一些工艺品,绘画等。另外,还有的在饭店做清洁工等,也有在餐饮等服务行业做服务员、烘焙的。从2013年开始,为解决智障者就业问题,中国智协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支持性就业。目前已有北京、山东、湖南、广西、吉林、深圳、大连等七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帮助一批智障者走上就业岗位。2015年4月开业的吉林长春“阿甘餐厅”,是中国智协和国际劳工组织确定的全国首家支持性就业基地。之后,深圳开办了喜憨儿洗车中心、湖南的春之晖茶物语公益项目,在就业辅导员的帮助下,一批智障者走上了竞争性就业岗位。
从这两年的实践来看,支持性就业可以说是对智障者精准扶贫、受到智障者家长欢迎的一种好方式。但支持性就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且自身能力有限,要帮助更多的智障者就业脱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记者:目前相关政策对此尚有很多空白,尤其对于吸收残障人士的企业而言,记者采访过相关企业,它们并不抵触招收这样的人士,但需要付出的心力更多一些,为此希望政府不光给予税收的优惠,您怎么看?
刘雅煌: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智障者由于自身的原因,很难直接胜任工作岗位,也很难与陌生人实现有效交流,一名智障者员工与一名健全员工相比,要让企业付出更多的心力。不过现在有了改进这一状况的办法,我的提案中提到的就业辅导员,就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大帮助。
就业辅导员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岗位。他们对智障者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从一开始就和智障人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和家长、企业也有着良好的互动。他们从事的工作包括评估智障者的能力、为他们寻找合适的企业、并和企业主达共识,根据企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开展训练和辅导……就业辅导员还要处置智障者在工作中突然出现的强烈心理波动和行为问题,避免给有关当事人及用人单位带来伤害。当他们的表现符合企业的要求后,就业辅导员才逐渐退出,改为追踪的方式继续提供服务。这样就会大大减轻企业的负担,也会大提高智障者就业的成功率。
由此可以看出,就业辅导员是智障者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一环。不过这里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就业辅导员目前还是一个许多人并不了解,还是非常陌生的一个概念。
按照国外经验,就业辅导员应具有心理学、医学、特殊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但在中国,来智协试点单位参加培训的就业辅导员多是志愿者和社工,甚至智障孩子的家长,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很少。所以我在提案中建议:加强就业辅导员培训,大学开设专业,政府建立职种,通过多方面努力,最终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且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辅导员队伍,为智障者成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未来将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同时,这个领域的服务人员也会奇缺,您觉得智障者在这方面会有何作为?您对此有什么期许和建议?
刘雅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服务会日益受到重视,相对应的,需要的服务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在养老服务领域,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轻度智障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是完全可以胜任一般的服务工作的。现在就有一些智障者在餐厅、洗车房、加油站等岗位上工作,都做得不错。有人提出这样一种养老模式:老人和智障人共养,在养老机构里,招收部分轻度智障人,经过培训,承担一些服务工作,享受部分劳动报酬,也解决了自己部分养老费用。
我认为,现在社会上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度还不够。我希望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关注他们,从多方面支持他们。要将这一问题上升到对智障者社会保障和人权保护的高度来认识,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总的希望是,在全社会的支持帮助下,智障者也与健全人一起,同步跨入全面小康社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