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中的日本社会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3-14 16:01:06

摘要:它在《我是猫》中,以猫族的高冷、不留情面,洞察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以幽默辛辣的语言嘲笑和鞭挞了人类固有的弱点和金钱世界的社会时弊。

猫眼中的日本社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cc)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在他的名作《我是猫》中,曾借助猫这样一个生灵,游走于阴阳两界,神出鬼没,窥探到人隐藏不露的内心世界。不久前,画家戈鲁举办的《我是猫》插画展上,人们终于看到这只神奇的猫,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它在《我是猫》中,以猫族的高冷、不留情面,洞察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以幽默辛辣的语言嘲笑和鞭挞了人类固有的弱点和金钱世界的社会时弊。

20世纪初,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加剧,阶级分化日趋严重,社会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钱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道德标准下降,拜金主义逐渐泛滥。

1904年至1906年9月,夏目漱石为发泄多年郁愤而写成长篇小说《我是猫》,淋漓尽致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我是猫》的第一章最先发表在《杜鹃》杂志上,当时夏目漱石在文坛尚属无名之辈,正如小说开头所说“我是猫,至今还没有名字”。然而,小说发表后,立刻引起轰动,续写第二章时的第一句是“新年临近,我已经小有名气”。猫的这种变化,也正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变化。

夏目漱石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颇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我是猫》的出版确立了夏目漱石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书中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成为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鲁迅弃医从文也受到夏目漱石的影响,并且最早将他的小说介绍到中国。

把猫眼中的观感用视觉语言来表达, 戈鲁用了6个月时间,为《我是猫》创作了69幅插画作品。戈鲁在插画创作过程中,主要是从精神契合的角度,完成了《我是猫》绘本中国本土化的插画创作,经作家出版社出版,实现了她向自己十分推崇的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致敬的创作初衷。

戈鲁认为,在100多年前,《我是猫》小说背景下的日本明治维新大变革时代,跟中国今天的改革时代类似,她将如何运用图像来表达这种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精神面貌呢?一方面她无法回避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服饰、建筑等等;另一方面又不能陷入形式和表面化。

戈鲁以那个时代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为钥匙,忘掉形式,直接体验人心。在图式结构上,不过多追求人们耳熟能详的日本风格,而是力图运用色彩和人物表情来传达情感。

空间上的逼仄,大部分是在一维或一维半的压抑空间里完成,表现人物的情感冲突,心理郁闷等情绪。但或喜或悲,都是在一个理性控制的前提下。她为情感上的冲突加入灰度,形成对比色,使之躁不起来,整体气氛上显得凝重和忧郁。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物是一个无助、无奈、压抑、郁愤、悲伤和绝望的精神面貌。

在绘本创作上,戈鲁遵循插图是为文本服务的观念,她追求视觉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看图说话,再现某句某段的简单场景和人物造型设计,而是打破时间空间界限,让每一幅插画都在用视觉语言讲述《我是猫》的人物个性及其命运。

策展人陈家坪认为,在故事的起承转合和插画结构的色彩运用上,戈鲁都力求主观表现,不受常规拘束,让灵异的光始终在画面中穿梭,透视出猫的无所不能,往来无碍,任性自由。唯如此,作家才能借助猫这样一个生灵,游走于阴阳两界,神出鬼没,窥探到人隐藏不露的内心世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