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中国成其第二大市场 不排除仍有并购 增速放缓 欧莱雅在华再易帅

作者:张 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2-26 23:26:20

摘要:虽然国内日化行业处于调整期,但作为中国第一大美妆品牌的巴黎欧莱雅,在新年之初还是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中国成其第二大市场 不排除仍有并购 增速放缓 欧莱雅在华再易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虽然国内日化行业处于调整期,但作为中国第一大美妆品牌的巴黎欧莱雅,在新年之初还是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2月25日,《华夏时报》记者从欧莱雅中国处得悉,2015年欧莱雅在华销售额达149.6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4.6%(除去汇率因素)。而若以欧元计算,当年增速则超过22%。

据记者了解,近两年欧莱雅的增长速度由此前双位数变成了个位数,但欧莱雅似乎想通过更换中国区CEO,增设亚太区负责人这一职位改变这一现状。

19年来持续增长

在多家日化企业出现业绩倒挂的情况下,欧莱雅实现了突围。

据欧莱雅财报显示,欧莱雅集团去年全球销售额为252.6亿欧元,同比增长12.1%;营业利润同比上涨12.8%至43.88亿欧元,营业利润率为17.3%;中国销售额增长4.6%。

至此,2015年,中国已经超过法国跃升至欧莱雅集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而这也是欧莱雅在中国市场19年来业绩持续保持增长。

而对于此次业绩增长的原因,在2月25日的发布会上,欧莱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渠道的增长,特别是电商渠道的快速发展,让欧莱雅有了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另据财报显示,欧莱雅中国电商渠道销售同比增长达60%,这一数字在2010年不足10%。欧莱雅中国方面称,在过去5年时间,电商已经成为欧莱雅中国前三位的分销渠道。

虽然如此,相比之下,欧莱雅自2014年开始,其增长速度也从此前的双位数变成了个位数,呈现增长放缓态势。

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欧莱雅在中国实现全年销售总额143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7.7%,而2013年其中国区的增速还是10.2%。增速有所放缓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分管亚太区的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贝瀚青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欧莱雅在中国的业绩基数逐年在变大,增速变慢也可以理解。在过去一年的经济环境之下,有这一增长速度已经满意。”

而欧莱雅的这一增长,与其竞争对手宝洁持续亏损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前尽管选择放弃旗下约100个品牌瘦身止损,但宝洁2015财年业绩仍出现下滑趋势,销售额同比下降5%,净收益同比下降40%。

对此,有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欧莱雅通过近两年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宝洁在中国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它不仅从价格和零售等各方面打入中国市场,并力争使品牌更加个性化。

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在护肤领域,2012年占有15%市场份额的欧莱雅已超过了占有不到10%份额的宝洁。

换帅引入新品牌

在业绩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欧莱雅似乎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不但在中国市场低调换帅,构建亚太市场双重领导结构,而且还将在2016年再度引入新品牌,加紧布局。

2月25日,贝瀚青宣布,欧莱雅中国市场将迎来第三任CEO,由原欧莱雅中国副总裁斯铂涵出任。而贝瀚青作为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与集团管委会成员将继续留任上海,负责集团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同时宣布,欧莱雅亚太地区总部设立在上海。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国内日化行业逐渐进入寒冬期,欧莱雅在这个关键时期换帅,一方面是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在多方日化企业品牌重金布局中国情况下发力深耕。

近两年,本土品牌加速崛起,除此之外,其中包括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LG集团等化妆品集团于近几年迎头追赶。

对此,贝瀚青回应称:“欧莱雅管理层乐见于这些日韩品牌在中国的竞争,这给市场带来了积极的因素,使得欧莱雅有动力继续创新。”

对于2016年的发展规划,斯铂涵透露,公司即将在中国市场推出新的品牌,并将继续大力开拓新兴购物中心、化妆品专营店、电商等新兴渠道。

“未来欧莱雅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任务还是很重的。”贝瀚青还表示,首先重要的任务还是要致力于内部有机增长,把品牌提高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其次,如果未来有合适的收购对象,并不排除进行收购,特别是一些与我们现有的产品发展有互补作用的品牌,我们未来或进行并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