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消失” 外储降幅好于预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近日央行公布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表中“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数据”缺席,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银行外汇占款”。资本市场为此掀起轩然大波,一些机构甚至认为此举是为了隐藏资本大规模外流。
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1月22日公布的银行结售汇数据,让市场的怀疑和担忧消除。
数据显示,2016年1月,银行结售汇逆差3568亿元人民币(544亿美元);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4548亿元人民币。
“银行结售汇更反映真实的外汇市场供求压力,总体看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有所缓和。”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认为。
中金公司最新报告称,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直接反映境内企业和居民外汇交易行为,构成在岸人民币市场供求变化的基础。“此前市场担忧不公布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和外汇买卖指标是为了隐藏国际资本外流规模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央行到底是为何要对数据科目进行调整呢?中金公司认为,相关科目调整旨在避免两个口径外汇占款的混淆。这两口径在过去长期存在,即便是专业人士也经常混淆。同时,随着跨境资本流动和银行外汇业务发展,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指标意义正在下降。
“不排除央行可能会在适当时机对于科目调整的缘由进行说明。应对资本流出压力,央行不会、也不需要采用藏匿数据这样幼稚的做法。”中金宏观称。
市场上对资本外流的担忧依然存在。1月外储降幅环比虽有所收窄,但仍创下了历史第二大降幅,仅次于去年12月下降7082亿元。不过,2月份人民币升值,市场普通预计2月外储下降幅度会明显收窄,甚至转正。
“我们认为外汇储备月度变化可能在2月份转正。”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梁红认为理由主要是美元本月出现较大贬值,外汇交易较快下降,春节假期因素,以及贸易顺差或继续保持在高位,多项管制措施执行已更加严格。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