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个别保险公司成为融资通道风险极大 ——专访复旦大学保险系常务副主任陈冬梅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30 00:01:32

摘要:对于总资产12.36万亿的保险资金来说,2016年注定是投资困难重重的一年,大幅走低的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走势扑朔迷离,固定收益类投资利率创下历年最低,诸多不利因素令保险资金备受考验。

个别保险公司成为融资通道风险极大 ——专访复旦大学保险系常务副主任陈冬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对于总资产12.36万亿的保险资金来说,2016年注定是投资困难重重的一年,大幅走低的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走势扑朔迷离,固定收益类投资利率创下历年最低,诸多不利因素令保险资金备受考验。

1月28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常务副主任陈冬梅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初具雏形的混业经营、人民币国际化等都说明着金融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保险公司是否已经具备了充足的专业能力迎接愈益复杂的市场形势,保险公司有没有好好修炼内功,有没有练就过硬的投资实力,都值得市场关注。

险资激进入市的目的

《华夏时报》:2015年保险资金的总投资收益率超过7%,险资投资收益大幅提高的原因是什么?2016年险资还会取得这么好的投资收益吗?

陈冬梅:保险资金在去年之所以取得7年来最好的投资收益,主要原因还是险资资产配置的多元化以及获得了优质资产。一方面由于央行的降准降息,保险资金在银行存款和债券上的占比下降,相应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及其他投资占比上升。另一方面缘于政策放宽,蓝筹股比重上升。去年7月保监会放宽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上限由5%调整为10%;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达到30%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从今年的资本市场和国内国际的宏观经济走势判断,我个人觉得2016年险资再要取得这么高的收益可能性不大。

《华夏时报》:去年险资激进的投资风格引发业内的极大关注,从股灾之后险资响应国家号召维稳股市,到年末的“万宝之争”引发监管层的关注,您觉得险资激进入市的目的是什么?

陈冬梅:险资数量庞大,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不可小觑的机构投资者。宽松的入市政策使得险资入市风格凸显凌厉激进。其目的是抢筹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保证险资的收益率,以备弥补保险赔付缺口和获得高收益回报。

《华夏时报》:现在市场担忧险资的错配风险,如监管层屡次警告“短钱长投”,您怎么看?

陈冬梅:这个担忧确实存在。利率已进入下行通道,保险资产配置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下降,短钱长投会造成流动性风险,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华夏时报》:市场上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利用销售高预期收益万能险产品,再加上杠杆资金入市,而今年的资本市场预期又很低,前两年的高收益产品又面临偿付高峰,在您看来,保险业未来会不会面临偿付能力危机?

陈冬梅:中小保险公司与大保险公司相比,不论是做产品还是投资之道明显更为激进,希望在垄断竞争市场丛林中杀出一条血路,实现弯道超车,后来者居上。个别中小保险公司甚至将保险公司作为融资通道或平台运作,这里面蕴含着极大风脸。

就整个行业而言,前两年的高收益产品今年陆续进入满期给付高峰期,还有退保风险,某些中小保险公司可能面临偿付压力。偿二代实施细则的发布有利于规范保险公司的行为。

停售短期万能险为防风险

《华夏时报》:近期,保监会发文对超短期万能险产品停售,您怎么看?

陈冬梅:此规定表达了监管层对于未来退保风险、现金流风险的隐忧。保险公司收进的保费是负债而不是资产,保险公司的投资宜稳健,公司之间竞争宜理性。在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局势下,若出现资金链断裂,恐怕要发生系统性风险。

《华夏时报》:很多产业资本密集进军保险业,您觉得是什么样的内在动力促使产业资本如此运作?

陈冬梅:产业资本密集进军保险业,有的是看中保险业带来的大量浮存金能迅速积聚,用浮存金投资去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号称巴菲特模式;有的是想走产融结合道路,拓展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最终实现产业资本与保险业务的协同发展。

《华夏时报》: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保险资金在权益投资类的比例大大提高,而资本市场进入2016年就相当羸弱,市场担忧这些新入市资金可能已经遭受亏损,今年的险资投资收益也会下降,您预测险资收益会不会有一个大起大落的变化?

陈冬梅:资本市场风云变幻,短期内可预期险资收益不稳定。目前可投资品种日益丰富,但国内外市场环境更加复杂。但对于险资而言,更应追求长期而稳定的收益,不应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同时,应着眼于全球视角投资,提高海外投资比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海外投资320亿美元,占比提升至1.65%,但与监管上限15%距离还远。

《华夏时报》:保险资金的运用,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投资原则?您觉得保险业未来会迎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陈冬梅:投资总是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由于险资投资资金的负债性,安全性更要特别强调。所谓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即是这三“性”的权衡统一。

保险是经营风险的行业。由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加,企业和个人进行风险转移的动力增强,所以保险业在经济下滑期仍能逆势保持一定的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互联网技术创新都为保险业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转移与控制提供了历史机会。

保险业最大的挑战是面对机遇,保险公司是否已经具备了充足的专业能力迎接愈益复杂的市场形势?内功尚须好好修炼,打铁还需自身硬。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