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的镜像看世界 人类将进化成新的物种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30 00:01:32

摘要:地理因素影响了西方的崛起,东方的落后?战争是地狱,但从长期来看,其他选择可能更糟糕?

以历史的镜像看世界 人类将进化成新的物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地理因素影响了西方的崛起,东方的落后?战争是地狱,但从长期来看,其他选择可能更糟糕?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未来将进化出一个比人类更为先进的全新物种?日前中信出版集团推出的“历史的镜像”系列图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东西方国家的博弈、战争的深层意义和未来变幻的可能性。

在“历史的镜像”系列10部作品中,《战争》《人类的演变》《西方将主宰多久》和《文明的度量》都来自著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的手笔,他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模式,为以上问题提供了惊人的答案。

战争是地狱还是其他?

莫里斯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已出版10部学术性著作,他还指导了希腊和意大利的考古挖掘。他看战争的历史观点,主要是从客观结果来看。他犀利地指出在石器时代,人们生活在争斗不休的小社会中,有1/10甚至1/5的人可能会死于暴力。与之相反,在20世纪,尽管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等大小战乱,每100个人中却只有不到1人死于暴力。这都是因为战争,也只有战争打造出的利维坦式的大型中央集权国家,才能够确保稳定,从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富庶。

所以在其《战争》一书中被评论为最具挑战性的是,莫里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认为战争是好的,而且常常是建设性的。

莫里斯认为,战争虽然在有些条件下可以走向建设性的反面,让更大、更富有、更安全的社会倒退回更小、更穷困、更暴力的社会,但从长期的总体趋势来看,战争使人类更安全、更富庶。

莫里斯的战争观点令人惊讶,不过何怀宏教授认为作者还是在肯定生命和反对暴力的基础上赞扬战争的。他说战争是好的,恰恰是因为他认为战争从长远来说可能比和平还更有效地保障了生命。战争促进了大的政治社会的建构,而一种大的政治社会往往能够更有效地维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换言之,少数大战代替了频繁的小战,一次短暂的剧痛代替了持久的小痛,“坐寇”代替了“流寇”,而前者比后者反而更能保护人们。

“如果说战争好,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企盼战争?当然我是不认可的。” 何怀宏认为从结果来说,确实有些战争带来了好的结果,但是研究者还是要持谨慎的态度,事先和事后主张战争、提倡战争,是两码事,而莫里斯似乎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种区别。比如他谈到战争是地狱,但又说从长期来看,其他选择可能更糟糕。

让何怀宏质疑的是,这种对战争的事后评价会不会变成一种对战争的直接诉求?对只是某一些战争所带来的建设性后果的分析,会不会变成对一般的战争的普遍肯定?而如果变成这种普遍肯定的话,这种普遍肯定显然就容易变成一种选择战争的支持理由,或至少是催化这种态度:发生战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或许还更好。因而不畏惧激化走向战争的因素,甚至不畏惧发动战争,从而真的带来了大难。

两年前,何怀宏与莫里斯曾在中信书院举办的前沿论坛中见过面。当时他曾当面提出过一些疑问,莫里斯回答的意思其实是:战争并不是全无是处,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一点儿好处。

“如果是这样,他的立论应当是建立在比较不易受批评和攻击的立场上,但细看全书,似乎在有些地方又表达得过于强势。”何怀宏表示,“希望我的批评没有太误解他的意思,或者可视作一种对赞许战争的一般观点的批评。我推荐人们读这本书,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我们澄清自己的反战理由的机会,或者看清自己隐蔽的好战‘理由’的‘缘故’。”

“到了现代、当代,尤其大国之间的战争,是打不起的,因为要打都可能是同归于尽,是人类灾难,甚至毁灭都有可能。另外生命都是存在的,但是那些战争中死去的人呢?所以对战争是一定要非常的谨慎。”何怀宏说。

不过,莫里斯也充分认识到人们发动战争的自利乃至邪恶意图。他自己最后也提出战争正在自我终结的观点,但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一种硅基生物的技术发展上,说传统的人的碳基智能和电子技术的硅基智能将合并为一个全球意识。他认为计算机化进程发展得越快,我们就越有可能实现从“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到“技术统治下的和平”的转变。

在何怀宏看来,“将希望寄托在一种技术成就上,期望政治的问题通过目前看来还相当渺茫的科技奇点得到解决,这是否也是一种比较奇特的乐观期望?”

西方能崛起的关键因素

大约在1750年左右,英国企业家率先使用蒸汽和煤炭,从此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铁路和炮艇的出现推动了西方国家在19世纪的崛起;20世纪,计算机和核武器的出现使其获得了全球霸权的地位。现在,在21世纪之初,很多人猜测,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的经济强国,将会结束西方的领先地位。是否有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回溯过去。为什么西方在过去的200年里得以统治全球,并且它的统治将持续多久?

《西方将主宰多久》的时间跨度为5万年,将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联系起来包括古代历史和神经科学,不仅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也预示了在未来的几百年,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这本书中,莫里斯认为,并不是由于种族或者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伟大人物的努力使得西方得以统治世界,而是因为地理因素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因素影响着他们处理资源、疾病、移民和气候危机。

何怀宏谈到他给《战争》和《人类的演变》亲笔写序的初衷和缘由,“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伊恩·莫里斯的对于漫长时段的眼光,那个眼光是贯穿于他四本书里面的,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局限于现在的几十年、几百年,而是用几万年这样的历史眼光,来关注文明、国家、文化的发展,这个是非常吸引我的。”

何怀宏觉得,《西方将主宰多久》这一书名可能有一点误导,并不是有关东西方竞争、争霸的书,其实莫里斯还是用一个学者的眼光,比较客观地来追溯东西方的文明中,曾经占有世界上的支配地位,或者当时相对在世界上处于最强大、最关键地位的文明。莫里斯认为近代以来的世界的确是西方主导,但这并不是向来如此,东方特别是中国也曾在世界文明中居于先列,超过当时的西方,比如从汉到唐的兴盛。

美国前国务卿、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曾在其出版的《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从历史上看,世界的不同区域曾经有着各自的秩序规则——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

按照莫里斯的观点,地理因素决定了东西方对世界的统治地位,不过何怀宏在给《西方将主宰多久》中所写的书评中提出:我们又遇到了另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情况。社会的不断发展总是改变着地理的意义,并且到了21世纪,当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地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关于世界上的哪个国家具有最高的社会发展程度这个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正如莫里斯谈到世界的未来时认为是有多种可能性的,但社会发展变化的加速让未来变幻莫测,或许到2045年左右,计算机就能够解析世界上的所有思想,从而有效地将碳基生物和硅基生物融合成一个单一的全球意识。这就是奇点——我们将超越于生物之上,进化成一个比人类更为先进的全新物种。“东方”和“西方”这两个存在了万年的概念也变得毫无意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