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货币政策趋于谨慎 全球资本市场大跌共振 A股内外承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兆寰 北京报道
“当有人忘记账户密码的时候,市场就起来了。”近几天,持续下跌的股市令股民们心比寒冬还冷,不愿意再看每天都在瘦身的账户。
1月18日,重返“2时代”的A股在万众期待中开盘即跌破了前期的2850点低点,随后一路上扬,小幅反弹持续两天。但是受外围股市暴跌影响, IPO再次启动,市场继续调整,3000点又一次失守,21日,沪指跌幅达3.23%。22日,A股呈震荡走势,沪指早盘震荡下跌,最低探至2851.73点,随后探底回升,午盘后冲高至2931.36点回落,最后报收2916.56点,上涨1.25。多空争夺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22日对外表示,根据《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大股东减持其通过二级市场买入的上市公司股份,不适用本规定。但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股份,不得违反《证券法》有关短线交易的禁止性规定。
在专业人士看来,经济放缓、央行货币政策低于预期,外加全球资本市场持续动荡,A股腹背受敌,短期指数易跌难涨,呈弱势震荡格局。
内忧外患
A股怎么了?股市内外的人都开始看不懂了。
19日,市场大跌后迎来一次像样的反弹,沪指大涨3.22%。然而,晚间证监会发布消息称,核准7家企业IPO首发申请。市场将再次启动新一轮IPO。20日,市场并未延续争抢低价蓝筹的行情,沪指继续调整。21日,外围市场的暴跌,无疑令A股雪上加霜,沪深两市先扬后抑,各指数全线受挫,创业板指跌幅超4%。最终,上证指数收于2880.48点,下跌96.21点,跌幅达3.23%。
在多位市场人士看来,境内股市虽盘中有走强迹象,但买盘不足,人气散失,最后以下跌报收。IPO的再次启动尽管对二级市场无实质影响,但投资者对扩容产生了心理压力。A股短线内外环境均严峻,后市还将会持续弱势格局。
国都证券策略研究员肖世俊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改革转型攻坚期,经济持续放缓,企业盈利下滑,基本面继续恶化,同时近期央行在汇率贬值、资金流出的压力及供给侧改革重任下,宽松货币政策趋于谨慎。以上基本面担忧加重与货币宽松预期下降,叠加全球资本市场在美联储加息下已步入技术性熊市,使得市场低迷脆弱。
肖世俊分析称,中国央行趋于谨慎,短期以结构性工具实施定向宽松替代全面降准,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及预期,或决定了A股超跌后为弱反弹行情。
从内部因素来看,汇率阶段性企稳、熔断机制暂停、大股东减持新规、有控制的IPO注册制发行等,逐步消除了此前导致市场大跌的恐慌因素,为A股超跌反弹行情窗口期的开启提供了条件。
然而,面对外汇占款降幅创历史纪录及近期资金利率明显上升的压力,近日,央行轮番加码开展了逆回购、MLF、SLF、SLO、PSL等各种短中期的定向投放。
在肖世俊看来,近期市场预期中国央行降准再度落空,使此前预计的超跌反弹行情的启动再次延后,后续反弹行情的真正启动,需静待港元汇率、美联储两大外部信号的好转。
同时,在全球金融市场始料未及的大幅动荡压力下,后续全球央行们的态度及预期管理,已变得至关重要,也是决定全球市场超跌后能否迎来如去年10月份的反弹行情的主要变量之一。
近日,欧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再度上升,欧央行政策立场需要在3月重新审视;欧央行有能力、有决心、有意愿采取行动,欧央行也有足够多的工具来动用。
此外,近期部分美联储委员已表示,若经济数据不支持加息,会调整计划。若1月底美联储议息会议声明进一步指引上述预期,则有望为全球金融市场暴跌后赢得喘息反弹时机。
申万宏源证券发布的报告认为,市场大概率仍是拉锯格局,上方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套牢盘的抛压,但做多的力量也在持续积累,对于一些散户缴枪投降而机构抢筹扫货的品种也显示出了一定的上行能量。不过熊市的格局并未扭转,尤其市场还是缺乏持续性的热点作为操作的抓手,“一带一路”、国企改革等政策信息利好的板块虽然想要有所表现,但市场仍是缺乏人气。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自1月4日以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持续下降,截至21日,两融余额为9855.91亿元,已经连续五个交易日在一万亿以下水平。
监管求稳为上
面对市场的大跌,投资者们对于监管层的期待就显得格外用心。
2016年初以来,不仅证监会主席肖钢每到周末或者关键时刻都会遭遇“被下课”传闻,而且每个重大场合的证监会领导讲话,都会被媒体和市场疯狂解读和扩散。
在近日召开的2016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肖钢已经明确了2016年监管工作总体要求,将努力开创监管工作的新局面,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肖钢强调,2016年要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研究制定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相关制度规则,做好启动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对新股发行节奏和价格不会一下子放开,不会造成新股大规模扩容。同时,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拓展市场深度,加大对已跨越创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上海证券研究员王芬看来,对于注册制的关注焦点应该从先前的大扩容转向对注册制的法律框架、监管体系是否适合当前的A股市场,从而避免再一次类似熔断机制水土不服的事件发生。
“中央已经定调要加大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实行注册制,市场扩容将不可避免。不过,监管层会控制节奏和速度,不会贸然行事。”一家大型券商资深人士对记者如是说,“2016年证监会的监管和市场创新将会以稳为第一要务,待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后才会施行,市场不必担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