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改革主体框架 培育经济新增长源 “破七”之后,经济继续探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2015年中国全年GDP究竟几何?谜底即将揭晓。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大宗商品的重要需求方,中国经济怎么样早已经跨越了边境,成为了一个全球瞩目的话题。尤其是在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GDP首次“破七”之后,围绕着中国经济“探底”的话题就从未停歇过。
“探底”话题之所以引发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数字体现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放缓,而更重要的则是在这些数字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索引。
中国经济的增长固然重要,而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更加重要。在这一原则下,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或将维持在7%左右,然而这或许依然不是中国经济的底部。
“2016年将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经过2015~2016年全面培育新的增长源和新的动力机制,中国宏观经济预计将在2017年后期出现稳定的反弹,并逐步步入中高速的稳态增长轨道之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
“破七”
GDP前三季度增速“破7”,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零增长”,企业利润和政府性收入“负增长”,产能过剩,制造业利润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中国经济在2015年经历了重重痛楚。
这种成长与转型所带来的阵痛体现于数字上则更加刺目。
2015年,工业增加值年初增长率为9.6%,11月份下滑到6.2%;工业企业利润持续负增长,11月同比下降1.4%;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下滑,11月份增速0.6%,达到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工业用电量连续9个月负增长,11月累计同比下降1.1%。铁路货运量已连续23个月负增长,2015年前11个月同比下降11.63%,铁路货运量创下自2013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以来新低。
尽管2015年第三季度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较上半年略有上升,但前11个月累计10.6%的增速还是较2014年同期下降了1.4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均呈现明显的下降。此外,固定资产投资整体持续增速下滑。其中,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下滑严重。进出口增速持续低迷,被动型贸易顺差大幅增加;旅游贸易进口急剧扩张,导致服务贸易逆差急剧增加,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很大压力。与收支压力加大相对应的则是,不良贷款的整体规模也与2008年的趋近。
在重重重压之下,中国经济增长将持续处于探底的过程之中。而底究竟在哪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发展研究组课题组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全年经济增长6.9%,消费物价增长1.4%左右。1月12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则表示,2015年全年增速7%左右,与预期增长目标基本一致。
探底
在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GDP首次“破七”之后,实现GDP增长的健康度、稳定度已经成为了一个比具体数字更加重要的改革目标,而在这一目标之下,GDP“破7”是否会成为常态?
“2015年经济增速能够稳定在7%附近主要依赖金融业,剔除金融业的实体经济增速已经下落至6%附近。如果实体经济增速不出现显著回升,整体经济增速将在2016年出现明显跌落。”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告诉《华夏时报》。徐高认为,2016年开门和随后的一个季度GDP增速都很有可能会位于7%下方,分别为6.8%和6.7%。
在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看来,2016年中国GDP将继续降至6.5%。而按照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预测,2016年经济增速下滑探底企稳,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实现6.7%左右增幅。
无论怎样,新的一年里,7%的增速或将越来越少,但是下探程度也会非常有限。
“决策层多次在中央会议上强调在2020年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要求2020年经济总量较2010年翻一番,这需要未来5年经济增速保持6.5%以上,现在经济增长已迫近底线,决策层稳增长意愿再次上升,2016年稳增长政策可能将显著加码,并推动实体经济企稳回升。”徐高表示。
赵扬预测,2016年会有4次降准、两次降息。
“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探底,决定了2016年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再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说。当前中国经济下行有一定周期性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自身经济结构以及发展驱动和经济体制双转型滞后的问题。刘元春认为,中国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滞后才是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需要改革来根治。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月11日的深改组会议上明确表示,今年要力争把改革主体框架搭建起来。而事实上,改革与开放恰恰是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来能以高速和中高速增长的秘诀所在。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连接着供需两端的改革和开放依旧是最有力的武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