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调而不控信贷流向调查殃及股市
央行货币政策调而不控信贷流向调查殃及股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 玮 北京报道
央行行长周小川5月15日上海陆家嘴论坛放出信贷微调的声音牵一发而动全身,市场出现了各种解读,经过连续几个月信贷疯狂之后,水龙头的微调冲击到敏感的股票市场,沪深指数本周开始深幅调整。但一位央行人士私下对《华夏时报》表示,货币政策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而银监会相关人士也在媒体吹风会上一再强调,未控制信贷规模。
周小川行长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下,各国货币当局释放的流动性有可能导致泡沫,中国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是可以的。监管部门正在努力引导和保障信贷流向实体经济,将推出“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因为经过检查调研发现,巨额信贷增长中潜伏着不少隐患,如票据空转、贷款集中度风险、无本贷款风险、贷款挪用风险、流入资本市场等。
“微调”可能性来源于全球潜在的通胀压力,而且连续多月25%的货币增长,似乎也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些差距;但专家认为,即使信贷放缓,也不会改变流动性宽松的情况。
调查狂飙突进的信贷流向
狂飙的信贷在为“保增长”做贡献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少不安因素,尤其是票据融资爆发式增长。一位接近银监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去年11月以来,票据融资大幅增长,今年3月末增速更达到182%,而同期企业生产、批发、零售、进出口增幅都呈大幅回落态势,充分暴露出票据融资并未全部进入实体经济,票据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空转风险。
这也引起了审计署的关注。5月18日,审计署公布的第3号审计公告称:由于一些基层银行审核把关不严,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而未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这不仅影响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虚增了银行存贷规模,也加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公告称“有关部门和银行正在研究制定改进办法”,监管部门正在行严控风险之责。银监会日前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引人注目的条款是“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贷款人受托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直接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形成这套贷款管理模式后,信贷资金流向受到严格控制,信贷资金违规挪用现象将被有效遏制。
此时银监会发布《办法》,尤其是在4月信贷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难免会令人产生“信贷规模要实行控制了?”的联想。但银监会相关人士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办法》没有抬高企业获得贷款的门槛,也不改变授信条件、期限、利率等要求,与贷款规模无关,此《办法》已经酝酿了两年,此时征求意见是因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办法》的目标之一是引导信贷流向实体经济,而不是进入虚拟经济制造泡沫。
那巨额信贷到底流向了哪里?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进行了权威的披露: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第一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0.1%和12.4%;用于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11.2%和7.9%。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经过调研,认为绝大部分信贷流向了实体经济,还有部分经过票据贴现方式后“创造”成存款,还有部分流入资本市场。
货币盛宴并未结束
4月新增贷款规模仅为5918亿元,中长期新增贷款约占当月全部新增贷款的63.3%,除了庆幸信贷恢复到合理水平外,还是有些出人意料,更有些担心信贷政策变向?
但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认为,4月信贷下降原因有三,企业贷款需求降低、项目资本金筹措受阻以及政府投资已经集中于今年年初启动。
“当前,各地政府都在绞尽脑汁,集思广益希望找到一个‘融资平台’,但找到正确的出路的确十分不易。我们拜访的一位当地银行家认为,4月银行信贷增速放缓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当地政府无力提供项目资金,因此拖累了贷款增速。”王志浩说,4月信贷增速相当于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72%(经呆坏账核销调整),增速仍然十分迅猛。
郭田勇也对本报记者说,4月份信贷下降,还是银行自然性的一个收缩,不是管理部门政策号召使然。
尽管信贷规模趋于合理,但4月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高达25.95%。前四个月都维持着如此之高的货币增长,质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声不可避免地扑面而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认为,25%以上的货币增长已属非常宽松,更不能冠以“适度”之名而放松应有的警觉。目前的广义货币供应,已经超过了GDP增长高峰(13%)12个百分点了。
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全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上升;货币政策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在经济数据没有根本性好转之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应该保持,但具体的政策措施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一系列经济金融因素综合考虑,保持其灵活性。
这应该是周小川行长所言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可适当微调”。
央行对通胀问题向来十分重视,唐建伟认为,利率不会再调低了,考虑到加息是应对物价上涨的主要工具,在近期流动性比较充裕的背景下,央行不宜再将利率水平调得太低,以免将来通胀预期再起之时加息步伐恐难及时跟上。
郭田勇认为,公开市场上,目前央行的正回购操作较多,存款准备金率不太可能会动。反而从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角度看,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下降的空间;央行现在还没有降息的压力。
最好用的工具可能是信贷“窗口指导”。但央行与银监会都再三强调并没有控制信贷规模。央行与银监会于13日联合召开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充分肯定了近期信贷增长的意义,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科学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进度,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将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进一步优化信贷的投放结构,做好“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等方面的信贷服务工作。
中金认为,相对宽松货币政策能继续,市场上升格局未改。其策略报告指出,在没有看到经济稳固复苏甚至通胀的压力之前,政府的政策支持基调可能很难立刻转向。而且根据历史经验,中国的货币政策又有“易放难收”的特征,使得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得以持续。政府在此前出台的降低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的要求,显示政府进一步稳固复苏势头的决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