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金融》在京开机 再现上海金融历史风云
《华夏时报》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第一部真实记录一百年来中国金融变迁的纪录片《百年金融》9月15日在北京开机,来自众多金融机构的专家在钓鱼台国宾馆见证了这一时刻。
该片拟定8集,立足于中国百年金融历史,重点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后金融业的崛起。深耕当代金融变迁,放眼世界未来,书写中国故事,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
据参会专家介绍,在上海,有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在天津也曾出现过中国金融的东方华尔街,当年山西的地下钱庄更是火极一时,这些都有可能纳入此次纪录片拍摄的素材。
回溯百年金融
跟随历史的印迹犹可追,中国百年金融的足迹亦可忆。
该片总导演是国内优秀纪录片导演李成才,他曾带领团队拍摄过《华尔街》《货币》《大国崛起》等经典之作,此次将目光聚焦在中国金融百年史,试图通过历史事件挖掘背后的经验和智慧。
李成才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将在金融历史与金融改革创新方面进行更多探索,让纪录片体现中国金融特色,力争将纪录片拍成一部体现中华文化精神,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我们是晚辈,不能用苛刻批评的视角来评价金融历史,而要用温暖的态度来讲述历史和人。”李成才说。
此次拍摄的《百年金融》纪录片将再现上海百年金融最真实的历史写照,呼之欲出的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前进动力。难得一见的上海金融档案珍贵图片将呼之欲出,包括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由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难得的是,中国那时也设立了自己的银行。1896年11月,被冠以中国现代工业之父的盛宣怀向清廷建议:“铸银币、开银行两端,实为商务之权舆。”“要振兴实业,非改革那些资本小、范围狭的金融机构、钱庄、票号、银号不可。”是年12月7日,清帝批准盛宣怀“招商集股,合力兴办”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之初,资本额为白银500万两,分作5万股,每股100两,先收股本250万两,各总董认招华股100万两。此外,国家授予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
外滩,曾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金融中心。1937年在位于上海黄浦滩路落成的中国银行大楼却改变了黄浦江畔“洋人世界”的局面,一张中国银行大楼的老照片囊括了那段历史的追忆。
为抗衡在上海的外资银行,1934年4月,中国银行董事会决定建造一座18层大楼,以供总处和上海分行办公与营业使用,预算基建费用600万元。1935年,中国银行改组为政府银行后,金融翘楚宋汉章担任了中国银行的总经理。
在上海租界里,高层洋楼林立,由中国银行自己出资、中国工人自己建造的中国银行大厦屹立在外滩,折射出中国银行誓与外商银行一争高低的雄心壮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中国银行总部被迫迁往内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银行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汪伪改组的中国银行。解放后收归国有,现在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公楼。
天津的金融变迁同样令人刻骨铭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天津解放北路是外国银行集中地,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现今仍为天津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之一。这里文物建筑荟萃,现存风貌建筑数十幢,大部分拥有百年历史。
此次拍摄的纪录片将见证沧桑变幻的历史风云,书写中国的百年金融发展史,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历久弥新。
金融强则国强
《百年金融》纪录片将回顾百年来中国金融领域的发展历程,着力展示当下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对外介绍中国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特殊贡献,同时展望中国经济未来的美好前景,对提升国家形象尤其对我国正在进行中的“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布局十分重要。
据介绍,此次拍摄的纪录片或将着眼于中国民间金融自山西票号诞生后的历史风云,通过山西票号、安徽典当、宁波钱庄、广东十三行、民国时期的“南三北四”,直到今天的互联网金融这一发展脉络,来挖掘中国金融在这百年来的传奇。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百年金融》纪录片的拍摄,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在他看来,金融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强大,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强盛。金融是一个国家的血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健康强大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和保证。金融强,则经济强;金融衰,则经济衰,国家衰。
尤其是中国发展成今天的全球性大国,其金融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张亦春在接受记者采访也指出,从一个币制落后、脆弱被动的金融体系,变成一个拥有雄厚资本、创造独到经验的新金融系统,而今中国金融系统的影响力正在跨越国界,影响全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长期的快速增长,已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与此呼应,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金融发展还比较缓慢。事实上,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很多重要产品的最大进口国,比如原油、铜、铁矿石等,但是这些产品当中,中国没有定价权,所以要争夺定价权就要让国际资金都能参与进来。而此次拍摄的纪录片,传递的正是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一刻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大国的命运与金融休戚相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