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震荡中向前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7-17 21:40:22

摘要:中日关系虽然在过去半年多里有回暖的趋势,但并不稳定,时有反复调整。

中日关系震荡中向前

  ■赵灵敏

  自2012年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以及安倍在2013年底参拜靖国神社以来,中日关系一沉不起,不但高层往来断绝,围绕着钓鱼岛归属和东海问题的军事博弈,更让人时时有擦枪走火的担心。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APEC 会议上的短暂会面,终结了中日关系进一步下滑的趋势,但两国关系并没有马上出现艳阳天,而是出现了反复震荡。

  今年4月中旬,习近平和安倍借印尼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场合的再次见面,是两国关系改善的另一个助推剂,此后,日本政要络绎于途,前众议长河野洋平、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曾任日本财务相的自民党议员额贺福志郎、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等先后访华。共同社更援引外交消息人士的话报道,前首相福田康夫从7月14日起在北京访问。另外,7月16日至18日,安倍的亲信、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访华,据说是就9月上旬安倍访华及与中方领导人举行首脑会谈的可能性进行磋商。

  除了单独来访,还有组团来访。近几个月,自民党干事长谷垣祯一和日本公明党干事长井上义久曾率领日本执政党代表团访华、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曾率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代表团访华、前自治相野田毅曾率自民党亚非问题研究会代表团访华,并都得到中国领导人接见。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率团在4月初访问日本,自2012年下半年中断的“中日议会交流委员会”重启,吉炳轩也成了3年来访日的中方最高级别官员。

  中日民间在心理层面的对抗也有缓解的趋势。日元贬值和日本放宽对中国游客的入境限制,使得2014年访日中国游客达到了241万人,是历年来中国人赴日人数最多的一年,比2013年增长了近8成。而赴日期间的消费额超过了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63.6亿元),比2014年增长约4成。特别是2015年春节期间大量中国游客到访日本购买马桶盖、电饭煲等行为,在国内引发了对日本工匠精神的讨论;很多中国游客注意到日本干净整齐的市容、彬彬有礼的民众、敬业乐业的服务人员,对日本的感观大大改善。

  但是,不和谐的因素同样存在。7月15日,日本国会众议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别委员会通过了与行使集体自卫权相关的安保法案,其后,自民党不顾在野党和日本民间的强烈反对,强行在众议院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案。此法案通过后,意味着日本集体自卫权的松绑。这是安倍此次上台以来在军事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冒险的继续,从而将“武器出口三原则”、“放弃集体防卫权”等二战后日本限制性防卫政策的核心支柱一一摧毁。

  3月19日,中日时隔4年再次启动安全对话。日方曾极力渲染中国战舰在东海使用火控雷达照射日本舰机事件(2013年2月)、中日战机“异常接近”事件(2014年6月),还提出“中国海警船停止进入钓鱼岛12海里巡航”的要求,令对话的意义大打折扣。就在此次对话期间,中日外交部门还在就一张钓鱼岛的旧地图标注隔空对质。

  以上可以看出,中日关系虽然在过去半年多里有回暖的趋势,但并不稳定,时有反复调整。而中日关系能否走上康庄大道,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安倍在8月15日日本战败70周年纪念日上即将发表的演讲。这个演讲在侵略历史问题上的基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一段时间中日关系的走向。

  今年1月25日,安倍在接受NHK电视台的采访时,主持人问战后50周年发表的“村山谈话”和战后60周年发表的“小泉谈话”中,都有“殖民统治”、“侵略”、“深刻反省”、“谢罪”的措辞,70周年的“安倍谈话”是否继续使用这些关键措辞。安倍在回应中只提到了“反省”,回避了“殖民统治”、“侵略”、“谢罪”。日本媒体解读,这一表态暗示出,安倍可能有意修改“村山谈话”措辞。果真如此的话,这将使得目前稍有改善的中日关系再次掉头向下。

  而日本民间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同样比较暧昧。5月22日到24日《日本经济新闻》连同东京电视台做的舆论调查显示,认为日本首相战后70周年谈话“应该使用”此前历届首相谈话使用过的“殖民支配及侵略”以及表示“反省”和“道歉”等表述的受访者达到37%,而认为“不应该使用”的受访者占38%。两种意见势均力敌。从不同年龄段来看,60到69岁日本老年人中的48%认为“应该使用”,41%的人认为“不应该使用”。20到39岁日本中青年人中回答“应该使用”的为30%,而回答 “不应该使用”的人占51%。

  当然,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消耗了安倍政权大量的政治资源和民意支持,这样一来,安倍有可能为了在外交上得分而在8月15日做一个能让中国和韩国满意的谈话,虽然这样做并非安倍的真心,但对中日关系将是一件好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