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进击的对冲基金

作者:贺江兵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7-03 23:04:31

摘要:5年后,中国的对冲基金或将跃成世界中坚。

进击的对冲基金

贺江兵

     有这样一个事实,在过去3个月里,中国新成立了逾4000家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在雄心勃勃的基金经理们寻求从中国牛气冲天的股市获益之际,助长了一场大规模的传统投资公司人才流失潮。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员工在3个月里增加了逾6万人,到5月底超过了19.9万人,这样的数字让传统心生尴尬。而今年2月,中国政府精简了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注册手续,放弃了原本更繁琐的审批流程,可以说催生了这一繁荣。2014年中国对冲基金管理规模同比大增105.31%,私募排排网这一统计让不少人内心雀跃。不过,虽然发展迅速,但对冲基金在中国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仅占全球3%,但在5年后,中国的对冲基金或将跃成世界中坚。

    在国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就有对冲基金了,现在大家通常说的对冲基金是指不受或是较少受政府监管的私募证券型基金。“对冲”(hedge)在汉语里容易给人一种“赌博”的印象,但在英文里hedge是避险的意思,在买进一个东西的同时沽空另外一个,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比如说一只股票现在的股价是每股100元,我可以找券商借来把它卖了,等它跌到每股80元时再买回来还回去,这样我就赚了20元的差价。这是早期典型的对冲基金,现在对冲基金这个概念的内涵更广,可以用各种手法操作各种金融工具,还可以使用杠杆。在上一轮风声鹤唳的次贷危机中,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以华尔街历史上最高的效率在赚钱,仅2007年就赚了37亿美元,而他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便是“做空”,继承了更为大家熟知的索罗斯的衣钵。

    在中国,与索罗斯颇相似的是孙奎,圈内人多赞同其思维、视野和把握时机的风格, 随着去年他的对冲产品获得了160%的收益,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笔者知道,孙奎早年空手随潮流下海南,初遇外盘交易,渐渐入道,后替大户操盘商品期货,辗转上海、苏州、郑州各地,再入北京,潜心研究股票,B股一役,略有斩获。2001年转战美股,看好并坚定持有互联网,2003年非典时万人空巷,孙奎逆风入港,是为H股而来,2005年回归A股。2000年至2007年间,其代理的客户利润达500倍。2008年之后,感觉市场乏善可陈,寄情山水,与市场若即若离。及至2013年底,孙奎职业敏感的神经再次被激发,于是有了那篇谁也不敢刊登,最后才勉强见报的署名文章《上证指数未来五年或将达到万点》。一年半过去了,上证已经从2000点到了5100点,时间未及三分之一,涨幅已过二分之一,孙奎的预测经受住了考验。

    “对市场下跌准备充分,市场上涨时便不必费心;风险套利不是追求赚钱,而是追求不亏钱。”对冲基金大佬们的投资哲学反映的正是他们内心的笃定及其选择逻辑。对于投资策略,网络同坊间流传最广的大概要属《对冲基金的七种武器》,内文类比了古龙小说《七种武器》,剖析了套利之道。虽然对冲可以大大减小风险,但即便这样,对冲基金行业最害怕出现同行业“踩踏”事件,即很多类似策略的对冲基金突然间都减仓出货而且都希望跑在同行前面。不过,有经验的基金经理,当出现“踩踏”行情时,要注意不要急着清仓,同时需要预留足够多的保证金,避免被动清仓。因为在踩踏结束后,净值或许会很快反弹回来。事实上,孙奎就曾说过:“在疯狂的牛市中,对冲基金获取30%-50%的利润可能不算什么,但在震荡或熊市中,它仍能取得如此的收益,稳定地在低风险的前提下获取较高的利润,长此以往,年复一年的复利威力得以显现,资金常常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

    自然的,中国的对冲基金在一些关键方面与西方同行不同。西方的基金主要依赖机构投资者,而中国对冲基金面向散户投资者,利用银行和券商作为销售渠道。当前中国整个对冲基金行业是“野马奔腾”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现在中国做对冲的机构投资者相对于散户的数量来说还是很少的,留给对冲基金的机会是蛮多的。当下,2015年已过半,面对股市的单边牛市,谨慎的投资者开始考虑追高风险和踏空风险之间的选择,如何在低风险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对冲工具正逢其时,而选择正确的管理人以应对目前股市状况,在笔者看来倒显得十分关键。

(作者为金融评论员、《金融的真相》一书作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