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走向世界新秩序还是走向战争(下)
美国全球新战略正在转向
美国不甘让货币霸权易手
东欧各国在金融危机中虽然存在由于出口下滑所带来的还债困难问题,但是西欧投资的生产能力还在,不会像纸面财富那样灰飞烟灭,只要欧盟的经济刺激力度足够,这部分生产能力就可以发挥出来,还债也就有了基础。所以,东欧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困难,不仅不会使其成为引发欧洲下一步危机的因素,反而会促使“新欧洲”更快地倒向“老欧洲”,使欧盟国家更加团结,这也可以从G20峰会前后欧盟国家的表现中看出来。
但是,美国就会甘愿让货币霸权易手吗?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的军费开支占全球的40%,航母数量比除美国以外世界排在前20位的军事强国总数还要多,而世界霸权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
所以,战争手段就成为美国阻止美国经济与金融市场滑向深渊的唯一刹车机制,因为美国一旦用战争手段改变了欧洲的安全局势,这个在美国以外最大资产池中蓄积的国际资本就会向美国流动,美元就会得到强劲支持。这也不是第一次,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就都是在欧元与欧洲经济开始展现出强势的时候爆发的。而一旦战争爆发,欧元的强势就结束了。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去年7月由于美国银行和AIG危机引起欧元暴涨到兑美元1.6的水平时,就爆发了格俄冲突及俄罗斯舰队与北约舰队在黑海的对峙,欧元由此又下跌到1.3。
美国尚未准备好与欧洲公开对决
美国在本次金融峰会中作出让步,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奥巴马本人的执政风格,他在竞选过程中所主张的外交方针,就表现出了内敛的特色。但也正如前面所说,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产业资本的主体地位已经让位于虚拟资本,而拥有货币霸权是实现虚拟资本利益的前提条件。所以即便是奥巴马愿意拱手向欧洲人让出货币霸权,美国的金融资本家也不会同意。其结果,或者是用极端手段把奥巴马搞下去,或者是奥巴马向金融资本家低头,成为他们的代言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低头的迹象,比如,新任美国财长盖特纳不久前就说“强势美元符合美国的利益”。这是前两任总统和财长始终挂在嘴边上的说法,也是美国金融资本利益诉求的典型表达方式,但是却有悖于奥巴马上台时要振兴美国物质产业的主张。
所以,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美国还没有准备好与欧洲公开对决。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说明,在一场世界性战争前都有一个结盟的过程,现在欧洲已经有了联盟,就是欧盟,欧盟还在扩大,已经从开始的12国变成了27国。俄罗斯总理普京多次说过,俄罗斯是欧洲国家,因为其70%的人口和90%的经济集中在国土的欧洲部分,所以俄罗斯也是欧洲的潜在盟友。如果欧盟继续扩张,还可能融入环地中海北非地区讲欧洲语言的国家,最终可能是一个人口8亿、经济规模显著大于美国的联盟。而美国目前只有一个包括美、加、墨在内的经济联盟,以此与欧洲对抗就已经不是对手了。所以美国的联盟范围也必须扩大,就是把美元圈内的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拉进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联盟对象,就是我们中国,这就不难理解美国政客们目前所提出的“G2”、“中美国”等战略主张的含义。还有自2005年以来美国军方所提出的要与盟国实施的所谓“百星千舰”计划等。美国不仅要结盟,还要最大限度地团结盟友和瓦解敌人。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正在重新塑造与中东穆斯林国家的关系,包括改善与伊朗的关系。希拉里到俄罗斯去,拿的礼物是一个“复位键”,也是想把俄罗斯从欧洲拉出来。所以美国的战争准备,不仅包括着军事内容,也包括着与欧盟的外交角力。
美欧对抗的
世界性战争正在酝酿
欧洲统一正在迈出新步伐
如果美国没有准备好,欧盟的军事准备比美国就更不充分。欧盟到目前只是一个经济联盟,缺乏军事这个“硬实力”,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老欧洲曾拉俄罗斯作为军事支撑,俄罗斯也把加入欧盟作为其最终归宿。可由于俄罗斯的体量太大,又有庞大的军事实力,进入欧盟后会影响德法在欧盟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所以直到目前俄罗斯加入欧盟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由于欧美军事实力悬殊太大,在现阶段,比如5年以内,欧美军事冲突的力度就会很有限,例如,美国仍然是打击欧洲的周边地区,以此来制造欧洲的不安全态势。但欧洲如果是要坚决与美国争夺货币霸权,欧洲的军事准备力度就会加大,我们目前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一是法国重返北约,北约本来是冷战产物,但除了美国和加拿大,其成员都是欧洲国家,而俄罗斯这个昔日的敌人,现在则是欧盟的潜在盟友,也不排除未来进入欧盟的前景。欧洲人既然可以在国际经济事务中不听美国的话,在北约中也可以不再听命于美国,因此在今后美欧冲突加剧时,我们将会看到北约的分裂,或者是北约变质为欧洲人的战争机器。其二是欧洲人摆脱北约框架另搞一套,而且欧洲人也正在这么做,例如欧洲军团与德法军团的建立。去年德法军团首次在法国本土进行军演,地点就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这个地方在普法战争中曾割让给德国,一战后被归还,二战中再度被德国占领,德军在二战后第一次进入法国,又是到这样一个敏感地区,其意义相当于中国让日军在二战后重新进入东北。连这样的事法国人都敢做,说明了欧洲的政治、军事统一正在迈出新步伐。
因此,随着美欧的军事准备过程不断推进,以美欧为两大对抗方的世界性战争就在酝酿过程中。前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是为了产业资本家的利益而战,而下一次世界性战争则是为了金融资本家的利益而战,目的就是争夺世界货币霸权。由于本次世界性危机有可能长期化,随着美国的经济危机日益深重,解决矛盾的手段最终就会被归结到军事上,而世界霸权的更迭,从来都不是以和平方式完成的。
美国终将直接打击欧盟本土
这不是说马上就会爆发世界大战,没有天生的战争狂人,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曾说过,战争是人类最理智的行为。如果不是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无法调和,谁也不愿走到发动战争那一步。在未来若干年内,我想美国还是会首先采用类似前两次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方式,通过打击欧洲周边地区来制造欧洲的区域不安全态势,驱赶资本回流美国,但是,一方面由于美国的危机越深重,国际资本就越不愿回流美国,一方面总是打击周边地区而欧洲本土不被震动,国际资本也会感到麻木,所以,美国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深化,最终就会迫使美国直接打击欧盟本土。
我在几年前写的《虚拟资本主义时代与新帝国主义战争》一文中曾说,在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后,由于货币霸权成为争夺对象,战争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就是“错位打击”的概念,即军事打击的对象不是利益冲突方,而是其周边地区,以便由于利益冲突方的安全态势改变,使其资产池内的资本向己方流动。现在看,这个理论也对也不对,因为货币霸权最终的落脚点是用金融商品换实物,除非与自己争夺货币霸权的国家也是自己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否则打掉了与自己争夺货币霸权的国家或联盟,只对自己有利。从美国目前的贸易逆差来源格局看,虽然来自欧盟的贸易逆差还有上千亿美元,但是在其全部逆差中只占15%,其主要逆差来源是环太平洋地区,其中东亚地区占近一半,而且来自东亚地区的贸易逆差是在不断扩大,而来自欧盟的逆差则在不断缩小。因此,美国即便是通过军事打击毁掉了欧洲的金融资本,也对实现自身的虚拟经济利益妨碍不大,所以美欧发生正面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仍是很大的。
世界大格局变动中的
中国利益
美国今天必须依靠中国实力
如果套用二战前的世界格局看今天,当年的德英关系就类似于当今的欧美关系,而当今的中美关系,则类似于当年的美英关系,即当年挑战英国世界霸权的是德国,今天则是欧盟在挑战美国,当年若没有美国的经济实力支撑,英国也战胜不了法西斯德国,今天的美国则必须依靠东亚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实力。
美国在前两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开始后很长时间内都是“骑墙派”,只是到大战后期才加入战争,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美国是一个国土广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不依靠国际资源和市场就实现长期发展,这就是“海权论”虽然出自美国,却长期被束之高阁的原因。但是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国际资源与市场,而从资源角度看,美国可以依靠南北美洲的资源,欧洲则由于资源短缺,其国际资源指向的大部分都与中国重合。
美国在经济虚拟化的过程中,与中国形成了新的共生关系,产业转移指向是东亚地区和中国,贸易逆差指向也是朝向东亚。但西欧有东欧。由于东欧的人均收入水平只是西欧的20%-40%,地理上又是在一起,所以产业转移与贸易逆差的指向就主要会是东欧地区。因此东西欧关系就类似于中美关系,西欧经济的虚拟化就将主要有利于东欧,这从近年来西欧向东欧地区的大规模直接投资中已经可以看出来。
只要美元不倒就对中国有利
所以,如果用所谓的世界“新秩序”来代表欧元的强势,用“旧秩序”来代表美元的强势,就不难看出中国的国家利益是归属于新秩序还是旧秩序更有利。换句话说,中国打倒了美元,真的搞出了“超主权货币”,对中国就是一件好事吗?美元虽然是泡沫,中国手中拿了很多,但是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地区有着巨大贸易逆差,也用这些“泡沫化美元”换取了大量自身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去年仅对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就有15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所以只要美元不倒,就对中国有利。
我以前也曾设想过中国应推行亚元,以避免美元不稳定所造成的风险,但是在过去近十年的新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著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地区产业整合平台,即中国大量从东亚地区进口资源与零部件,做成成品后再向美国和欧洲出口,因此以外东亚地区面向美欧的巨额贸易顺差,都在转变成面向中国的贸易顺差,再由中国向美欧出口,形成中国面向美欧的、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差,这个产业整合过程仍在继续,表现为中国面向美欧的贸易顺差与面向东亚的贸易逆差都在不断扩大,如果推出亚元,亚元必然会成为一个强势货币,那么这个强势货币不利于对美欧的出口压力将主要由中国来承担,汇率风险也将主要压在中国身上,这对中国并不有利。
中国已是平衡美欧实力砝码
以上分析并不是说中国应该主动投身到美国的军事阵营。美国要争取中国,欧洲也要争取中国。中国由于自身拥有的经济实力已经很大,所以更像一个能平衡美欧实力天平的砝码,所以我才说中国在目前的国际地位,很像二战前的美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就可以在这场世界大变局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这个机会不是要当世界的头,也不是带领发展中国家去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而是要等待美欧在一场对决中彼此消耗,从而突显出中国的国家实力,等待21世纪前50年再次走向世界顶峰的机会。
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先走向亚洲,所以中国可以不争当世界的头,但是要争当亚洲的头,要在美欧冲突而无暇东顾亚洲的时候,先争取成为亚洲的头。在美欧对决中中国两不相帮可以,但是谁也不要碰中国在亚洲的利益,就是要推出中国的亚洲门罗主义。
中国在亚洲的利益,就是以中国为亚洲产业的整合平台,把中国的制造产业链向亚洲延伸,同时通过泛亚铁路、公路和航道的建设,把亚洲经济整合到一起。还应当考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金融整合,从这个角度看,我不同意把上海建设成中国金融中心的设想,因为从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看,珠三角地区才是亚洲的地理位置中心,并且有香港这个现成的发达国际金融港可以利用。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心脏,在世界金融与经济危机日益深重且前景极为不明朗的时候,把上海推出去,等于是自己拆了防火墙,就不如借助香港和港币的实力,让珠三角地区率先走出金融开发的路子更稳妥,也为中国的亚洲战略铺了路。
由于直到目前东亚各国仍对美欧拥有巨大贸易顺差,在本次危机爆发后又都面临着因出口显著下跌所导致的经济萎缩困境,所以中国提出的以中国为平台整合亚洲经济的主张,也符合亚洲国家的利益。因为中国要进行这场整合,必然要对亚洲各国进行大量投资和产业转移,就会拉动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加亚洲地区的就业。
中国启动内需保持增长最是关键
从中国走向亚洲的需求看,我不同意目前有关中国应造航母的主张,因为这会造成东亚国家对中国的恐慌和戒备,从而不利于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融合。当年日本想以武力统一亚洲,最终遭到惨败。中国主张造航母的人虽然是出于和平与自保的目的,但是难免别人“怀碧其罪”。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美欧矛盾,东亚地区是相对安全地区,以中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已经没有人敢轻易冒犯,为何要增加军事力量呢?经济是国防的基础,美国在二战前战机不过千架,坦克不过数百,但是在参战后的短短数年中却生产出了数万架的飞机与坦克,培育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空军与陆军,以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能力,已经能生产世界上功率最大的船用柴油机,能造出世界最大的货轮,造航母早就不是什么技术和生产难题,只是应在什么时候造。如果中国能在整合亚洲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到那时联合东亚国家共同制造航母和设立联合舰队,恐怕才是更好时机。
最后一点,虽然国际与东亚地区的格局正在变得对中国更有利,但启动中国内需来保持住中国的经济增长,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因为对世界来说,中国只有保持住了经济增长的步伐,才能不断改变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实力对比,对东亚来说,只有中国的内需扩大,才能吸纳它们的出口,拉动东亚的增长。我在刚刚写完的一篇文章中说,由于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严重不同步,这种结构扭曲形成了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块巨大需求被压抑,就是城市化所能产生的需求,其规模大到二三百万亿元,足可以拉动中国经济长期内的较高速增长,也可以成为吸纳东亚地区出口的巨大海绵。所以国际国内战略必须并举才能成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