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细读刘鹤的《危机研究》

作者:金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6-26 23:21:03

摘要:刘鹤再一次受到舆论关注,源于一篇获奖文章。

细读刘鹤的《危机研究》

见习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刘鹤再一次受到舆论关注,源于一篇获奖文章。

    6月23日,孙冶方基金会网站公示了本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名单,其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发表于《比较》杂志的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简称《危机研究》)获得论文奖。

    鉴于刘鹤特殊的智囊身份,获奖论文引起各界的广泛兴趣,观察者希望从这篇论文中管窥这位中南海的智囊,及其研究与政策的关联性。

    不过,孙冶方基金会办公室一位要求匿名的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作为中国最高等级的经济学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有自身的评奖要求规则,要求里没有说到对现在政策的具体影响。

理论“操盘手”

    刘鹤早年曾长期在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前身)工作,在此期间,刘鹤曾主持制定过十多部国家产业政策,其中5部由国务院正式颁布。另外,刘鹤还参与过“八五”规划、“九五”规划和“十五”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同时还是多次中央全会文件的执笔人之一。

    有报道称,现在叫得很响的“顶层设计”一词,就出于他的构想。刘鹤对此名词的解释是:“顶层设计包括基本的价值取向、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以及先后顺序。因为中国已经过了东试一下西试一下的阶段。”

    刘鹤为人低调务实,留给外界最为鲜明的印象是其学者范十足的一头银发,大型会议上端坐在正部级官员行列,领导人出访及国内调研时陪伴在领导人身旁,类似的画面经常出现在“新闻联播”镜头中: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考察福建平潭,刘鹤陪同;最近一次是在今年6月16日,习近平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栗战书、刘鹤等陪同。

    据报道,2013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向来访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介绍身边的一位“身材高大、有着学者风度的助手”说:“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

    作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分管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该司的主要任务是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

    同时,作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最近一次赴上海调研也获得广泛关注。上一次公开报道则是在2014年10月份时赴江苏调研。江苏之行曾被认为是为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摸底,上海之行则是为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做准备。

    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并参与多项国家改革方略设计,刘鹤被外界誉为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智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操盘手”。

政策端倪

    有政策研究人士称,近年来的一些重大经济政策,都能在刘鹤的论著和言论中看出端倪。本届政府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城镇化战略,也出现在刘鹤2006年的一封“锦囊”里。

    基于此,刘鹤此次获奖文章《危机研究》激起了外界浓厚的兴趣。

    “2008年危机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经济学家胡祖六称,“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央行、银监会、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刘鹤文章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

    在《危机研究》中,刘鹤从历史大视角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粗线条勾画了两次危机大背景与表征的异同,总结出了两次全球大危机的十大共同点。

    其中一个很大共同点是: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有关。“大萧条前,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的狂热。”刘鹤总结称。

    刘鹤说:“危机后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政治家往往被短期民意绑架、被政治程序锁定和不敢突破意识形态束缚,这几乎是普遍的行为模式,这一点在最近的希腊危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于政府采用的经济理论,刘鹤提道,大萧条后,世界在绝望中发生了“凯恩斯革命”。虽然“凯恩斯理论”再一次获得生命力,但人口老龄化、全球产能过剩、资源约束强化所导致的潜在生产能力下降,加上劳动力市场更加“粘性”,使单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撞到天花板,“全球都在等待着理论创新”。

    对此,刘鹤提出了三点建议: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

    刘鹤认为,本次危机前,我国的战略机遇主要表现为海外市场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入,我国抓住机遇一举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本次危机发生后,全球进入了总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化的漫长过程,“我国的战略机遇则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拉动作用、在发达国家呈现出的技术并购机会和基础设施投资机会”。

    那么,从上述论述能看出现行政策的什么端倪?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世界经济项目主管高连奎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很多经济政策多少会有些刘鹤的影子,“中国这次危机原本采用凯恩斯主义,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大紧缩,货币紧缩导致企业家纷纷破产,2014年6月以来中国政府终于认识到了货币紧缩这一‘饥饿疗法’的伤害,开始逐步退出紧缩政策,代之以‘定向宽松’,这是正确的,中国再也不能实行饥饿疗法了”。

    宏源证券宏观研究团队所撰写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刘鹤是一个改革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敦促执行市场化改革,在经济理念上可能更偏向经济学家熊彼特,强调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强调对产权和投资的保护,关注新经济、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