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化产业布局到资本输出 民企海外上市后“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红色在港股代表下跌,按照香港交易所的习俗,公司上市当天是不能打红色领带的,不吉利。不过,在3月31日福耀玻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耀玻璃”)H股上市的仪式上,身为董事长的曹德旺还是打了一条暗红色的领带。
当然,曹德旺的领带并不会真正影响福耀玻璃上市当天的表现。在9点半上市钟声敲响之后,福耀玻璃的股价扶摇直上,涨幅一度冲高至近16%。
赶在一年半有效期最后期限,福耀玻璃成功获得70亿港元的融资,对于此次H股上市,曹德旺定义为是福耀玻璃国际化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事实上,随着最近几年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都在加快海外资产布局,对接全球资本市场显然已经是一个大趋势,但是这其中,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永远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两个市场能够在空间上完美结合,将会极大地推动一家公司的国际化进程。
工厂追着客户开
从1995年起,福耀玻璃就开始走出国门,19年中福耀玻璃已经先后在境外建立了3个服务机构。这些境外的投资规模并不大,当初福耀玻璃对于美国反倾销一案的诉讼也让公司坚定了境外投资建厂的信心。
在2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在经历从“产品走出去”向“资本走出去”转型。
作为全球八大汽车厂商的重要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需要将工厂开到这些汽车厂商的门前,这些汽车厂商把市场选择在什么地方,福耀玻璃就要紧随而至将工厂建到什么地方。
目前,福耀玻璃已经在美国俄亥俄州投资建设了一个汽车玻璃生产基地,作为向上游的拓展,公司在去年8月份收购了PPG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计划改造为30万吨产能。
除了美国之外,另外一个市场就是俄罗斯,从2001年开始福耀玻璃就投资俄罗斯市场,到目前为止只有1亿美元左右的规模,而在福耀玻璃此次H股发行融资当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俄罗斯前期项目上二期工程的扩建,将产能增加到300万套汽车玻璃,同时还有一个45万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对此市场也有担心,疑虑目前俄罗斯的经济环境是否适合投资。
“我是福耀玻璃的最大股东,我肯定不会浪费公司的一分钱。”曹德旺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事实上,福耀玻璃也是算过账的,因为生产汽车玻璃所使用的浮法玻璃最主要的成本就是天然气,而美国的天然气价格大约只有国内的1/3左右,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也低于国内,电价也比国内便宜,即使是人工成本有些贵,但是曹德旺希望能够通过自动化的设备来取代人工,这样就可以将成本降下来。
当然,所谓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在境外投资建厂那么简单,而是要将目光从中国市场转向全球市场。
此前,同样属于中国民营企业的万达集团在收购完成美国AMC院线之后,就将公司在院线市场的布局定位于全球,按照王健林此前的要求,在未来的5年多时间,万达集团要通过国内的万达院线和境外的AMC两家院线公司拿下全球20%的票房市场。
同样,曹德旺对于福耀玻璃的要求也是不要局限于盯着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长,而是要稳定公司在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未来几年之内就可以占据全球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的地位。
和此前走出去寻找资源的国有企业不同,眼下,对于不少希望寻找市场的中国民营企业而言,更钟情的市场仍旧是美国,而最近一段时间,无论万达的王健林还是福耀玻璃的曹德旺,都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将加大对美国市场的投资规模。
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相对完备的市场法制体系,降低了企业投资的行政成本,同时,美国还拥有全球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对于这些跨出国门的国内民营企业而言,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远比抢占销售市场更重要。
对接全球资本市场
“福耀玻璃对于走向国际市场已经筹划了多年,此次上市也是借助场外资金向国际进军。”曹德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前公司的资金链主要依靠经营和银行贷款,随着此次发行H股获得境外融资,必然会改变未来公司的融资结构。
三个月前,另外一家国内民企万达商业地产(3699.HK)完成港股IPO,当时市场对于其赴港上市的分析认为,由于股东结构当中没有战略投资者的套现需求,因此万达商业地产赴港上市更主要的目的是对接全球资本市场,配合集团公司国际化的战略。
巧合的是,就在福耀玻璃H股上市的同一天,万达商业发布了上市后的第一份年度财报。
当天,万达商业的高管层悉数前往香港,和境外的投资机构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而万达商业此举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去年年底上市时正值圣诞节假期临近,迫于时间紧,和境外投资者的沟通并不充分,因此,万达商业的高管希望此次面对面的沟通能够解开众多境外投资机构的诸多疑问,增强境外投资者对于公司的了解。
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由于不在同一个地域,因此投资者缺乏充分的了解,必然影响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估值判断,甚至始终存在避险的心理,在这个问题上,此前赴美上市的一大批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感受更深。
“事实上,马云很希望能够在美国开拓市场,将美国的产品销售到中国来,但是美国的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马云总是在欧洲转悠,因为那里的中小企业资源很多,他希望能够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将这些资源对接到中国的消费市场。”几天前,一位国内知名风险投资人曾对记者分析阿里巴巴的国际化。
如果能够将亚欧大陆东西两边的生产端和消费端对接成功,不但可以推动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恐怕受益最多的还是阿里巴巴(BABA.N)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万达商业,这些在国内都是响当当的品牌,在境外投资者那里却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认知度,他们对于公司唯一的了解渠道就是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而他们基于财务信息所做出的判断,就是一致希望上市公司是可以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高速成长的业绩以及每年丰厚的股东分红。
在3月31日的投资机构沟通会上,万达商业的高管层希望能够向境外投资机构进一步解释万达商业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战略定位,以及“以售养租”模式的特殊优势。但是,这些战略投资者在会议结束之后团团围住公司高管层,不舍不弃地围绕着一个问题就是要探听到公司对于今后几年业绩增速的一个预期判断。
“国内公司在境外市场有一个适应的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和投资者沟通的方式,这背后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之间的一个差异。”香港本地一家财经机构负责人对记者分析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