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改革的突破口 互联网金融鲶鱼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飞 两会报道
虽起于互联网的青萍之末,却掀起金融改革的层层浪花。
2013年“宝宝”产品的出现及其快速壮大的趋势倒逼了中国银行业进行一场自我革命,陆续上线T+0货币基金开展反击战。同时,“宝宝”以“小鬼当家”之势逆袭了整个货币基金的市场结构,重塑了整个基金业的座次:天弘基金稳居最大基金公司宝座。
驶入2014年的互联网金融更是异军突起、大放光彩,根据分管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央行副行长潘功胜盘点:截至2014年9月末,我国共有第三方支付机构269家,前三季度共发生支付金额24.1万亿元;全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大概1400余家、融资余额超过1100亿元,全国范围内活跃的股权众筹平台超过20余家。
此后,整个金融市场都无法平静,从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再到20家直销银行的面世,2015年传统金融业正面临着一场互联网渠道的“金融变革”。
这是一个互联网金融的黄金时代,互联网时代正赋予传统金融界重塑混业经营生态的机遇,但互联网金融也仅仅是打破金融自由化的突破口。
银行业的混业经
互联网的“无心插柳”之举正赋予了金融改革“柳成荫”的新期待和使命。
从余额宝的问世,到各类网贷平台的崛起,再到民营银行微众银行的开设,打破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倒逼了利率市场化,存款、理财产品定价和资产配置,而随着货币政策驶入降息通道,2015年银行业面临着息差进一步收窄的压力。
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6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9%,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面对这样的数据,曾经躺着赚钱的中国银行业也不得不在总理面前撒娇称是弱势群体“压历山大”。
面对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给传统金融带来的一系列冲击,电商平台与直销银行成为银行局部互联网金融的两大重要板块。
其中电商平台以国有大行建行、工行的“善融商务”和“融e购”最有代表性,最新的数据显示,2014年“融e购”交易额超过700亿元,注册客户超过1000万,进入国内十大电商之列。
但在电商界人士看来,要实现电商金融一站式服务,在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营成本和科技开发成本,银行做电商短期恐难获益。
与电商平台稳扎稳打不同,直销银行军团相对灵活多变,似乎更受传统银行的青睐,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工行、民生、兴业、恒丰、浙商等20家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纷纷跟进。
以最早成立的民生直销银行为例,一周年的成绩单可圈可点,无论从用户数、资产规模,民生直销银行一年间都在快速奔跑。《华夏时报》记者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其在上线3个月、6个月和一年过程中客户总量呈现47万、67万、161万户数量级跃进,“如意宝”申购规模相应超过470亿元、646亿元和3000亿元。
普华永道在《零售银行业展望2020》报告中预计,2020年,所有银行均成为直销银行,分行模式将经历重大转型。
重塑金融业生态
与重塑基金市场雷同,自2010年淘宝天猫与华泰保险合作推出了“退运险”后,这一创新的互联网险种让华泰保险一跃成为互联网保险的排头兵。此后保险业的触网行动也在“三马卖保险”的引领下飞快提速。
类似的故事或将复制在2015年的互联网证券业上。3月2日晚,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关于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证券公司名单的公告,新增包括中金、民生等在内的20家证券公司获准开展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
至此,拥有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资格的券商数量达到55家,约占券商总数的一半,除光大证券、东北证券外,均获得该业务资格。
而在重塑证券市场格局上,互联网巨头箭已离弦。券商联姻互联网缘起2014年2月国金证券与腾讯联合推出万分之二点五的低佣金率产品“佣金宝”,一时名声大噪。
2月10日,百度宣布开放“百度股市通”APP公测,推出国内首款应用大数据引擎技术智能分析股市行情热点的炒股软件,而据本报记者获悉,百度股市通以与国内券商合作的模式,不久后就将推出开户、在线交易等更多一站式服务。
而就在此刻,一股暖风迎面吹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赞“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制定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金融业行业发展勾勒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让传统金融业态拥抱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可能性腾飞起来”。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参考美国金融分业、混业经营的经验,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在互联网金融冲击和监管层放松监管、投资放宽的双重利好下,银行、基金、保险、证券、信托等传统金融打破了竞争壁垒,拉开了资产管理的序幕。
金融监管新课题
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搅活”了金融这一池春水的同时,也“搅乱”了传统金融监管的方向。
一方面监管层乐见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改革,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因此鼓励并支持金融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而另一方面,受制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面对新的事物和现象,金融监管正面临着监管新课题。
新课题的难点在于金融业监管创新亟待进行,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展跨业经营、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况下,金融监管模式又是否应该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型?而在保证投资者资金安全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尊重互联网业务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又如何针对其不同于传统金融业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我国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须防止跨金融风险传导,要建立相应的防火墙机制,不能构成交叉违约。”2014年11月26日,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在“2014支付清算与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表示,“互联网金融不能成为跨越监管套利后规避风险的通道,从事相应的业务门类,进入相应的金融行业都要取得相关资质和满足有关的监管标准。”
这是监管层首次提出“要防范违规的混业经营”。在上述会议上,潘功胜拟定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框架原则,即“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并称正在牵头制定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3月4日,潘功胜称这一指导意见将很快出台,时间点也指向今年上半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