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完善农业环保法规体系” 南存辉:农业污染被忽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超 杭州报道
2015年3月3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会前,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接受了《华夏时报》记者的专访。
身为温商,又是工商联界别的政协委员,南存辉今年除了继续关注产业转型、小微企业发展外,还特别关注了环保问题。
南存辉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而农药利用率只有30%至40%,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这些都对环境造成污染。随着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不仅带来土壤板结、酸化,更出现化肥、农药等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严重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安全。
因此,他建议:“一定要完善农业环保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依法行政力度。”
关注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华夏时报》:今年两会您关注了哪些问题?
南存辉:我这次带来了几个提案,生态文明是其中一个重要话题,如何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我近年来一直持续关注。
《华夏时报》:能具体谈一下提案的内容吗?
南存辉:我这次的提案是《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提案》,我认为,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这其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已经刻不容缓。
“十一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因其“面广、点多、源杂、分散隐蔽、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的特点,未纳入减排考核内容,长期受到忽视,已成为污染防治难点问题。
据2007年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氮、磷排放总量的57.2%和67.4%。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华夏时报》:您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怎样的建议?
南存辉:我认为一是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农业环保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二是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研究投入,加强相关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大力提倡并鼓励对各种农业有机废弃物、废旧农用物资的回收利用和多层次开发,推广沼液无害化与利用等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四是在重点流域周边,以及流域内大城市周边,建立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有效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源头减少面源污染。
我一向认为,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光伏治沙”
走出治沙新模式
《华夏时报》:2013年,正泰在甘肃民勤县红沙岗镇建设了5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建成至今,1.2平方公里的土地实现了全面绿化,您能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吗?
南存辉:我国西部有着国内最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同时,也是受风沙侵袭最严重的地区。随着地面光伏电站在西北地区的规模化建设,部分荒漠化土地得以实现开发利用。但很多光伏电站仅仅是单纯的建设电站,并未关注对土地的综合开发,对荒漠的利用方式较为粗放。
根据我们最近几年的探索和经验总结,光伏电站建设是可以与荒漠治理同步进行的。比方说正泰在西部甘肃省民勤县及永昌县的光伏电站项目,我们把发展光伏和荒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电站的外围用草方格沙障和固沙林组成防护林体系,光伏板下种植绿色经济作物,使当地生态得到极大改善。
在此经验之上,我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在西部地区大力推广光伏发电与生态农林业相结合治沙模式的提案》,建议通过“光伏治沙”走出一条工业治沙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华夏时报》:您觉得“光伏治沙”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南存辉:我建议国家对“光伏治沙”项目给予重点的政策支持,给予项目充足的电站建设指标,保障项目能够优先并网,并网后不限发。同时对“光伏治沙”项目在沙漠农业方面给予技术和财政上的支持。
此外,针对农光互补地面光伏电站以及分布式光伏电站,我也建议通过修订、出台相关税收政策及免收变压器基本电费等措施,进一步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开辟现代农业开发和清洁可再生能源高效结合发展的新道路。
加快改革步伐,
服务实体经济
《华夏时报》: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释放改革红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南存辉:我在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中提出了,为进一步拓宽资本流入实体经济渠道,需加速建立多层次和全方位股权投资市场体系,引导社会资金从不同层次的市场和渠道,利用各种融资工具和产品,直接投入到实业经济领域。
具体而言,一是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推动证券市场从以筹资为主的卖方市场向以投资为主的买方市场转型,加快完善层次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全面股权投资体系;二是打通各类市场关联关系,实现企业融资需求与资金投资需求的良好对接;三是推动各地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产权市场的联网,实现融资、投资、交易的一体化,使挂牌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市场化的手段寻找投资方,从而实现资产高效流动。
《华夏时报》:据悉,正泰发起成立了温州民商银行,能请您具体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南存辉:对于金融领域改革的热门话题“民营银行”,我认为其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按市场机制自主、灵活运作,能结合股东的实体经济资源优势开拓产业金融链,能整合当地地域经济资源服务小微、服务社区、服务三农,这也是其相比国有银行的主要优势。我建议通过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现有《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等基础上,加快出台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制度环境,更好地发挥民营银行优势,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关于民营银行的话题,我最核心的观点是“加强民营银行制度保障”。
《华夏时报》:就在全国“两会”开幕前的3月1日,您主持召开了浙江省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民投”)发起人会议,相关与会人员还签署了发起人协议,您如何看待浙江的民营经济?
南存辉:浙民投的成立,标志着浙江省首家“省字号”民营大型投资公司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规划注册资本300亿元的民营产融航母即将启航。浙民投由浙江省工商联牵头,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参与,浙江省内著名民营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旨在引导更广泛的民营资金、金融资本投入以“七大万亿产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高效的产业转型发展支持平台,提升浙江民营企业整体竞争能力。
我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统一的《企业并购法》,为实体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壮大企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保护知识产权,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华夏时报》:您这次两会还带来了哪些提案?
南存辉:就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准备了相应的提案、建议,如《关于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建议》。我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引导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汇集了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其核心竞争力是知识产权。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关系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效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
然而,一方面,跨国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诸多领域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专利,而且正加紧进行专利战略布局,这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储备少,缺少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及交叉许可平台,创新要素未能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未能有效利用。他据此建议,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促进联盟内部企业共同研发、交叉许可、构筑专利池,使专利结构和技术互补,形成专利规模效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