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价格在50美元徘徊 美国页岩油熊市“减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青 北京报道
2014年以来,由于欧美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原本市场寄希望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会减少原油产量来提振原油价格,但是OPEC一个月前仍决定保持产量目标。与此同时,在OPEC以外国家产油量强劲增长,这更加快原油价格直线下跌。
正当国际原油价格在50美元左右徘徊之际,美国页岩油主要生产商“大陆资源”(Continental Resources)宣布,已第二次削减2015年的资本支出计划,并打算将2015年开采的油井数量减少将近40%。这显示出,近来国际油价延续暴跌势头正在打击美国的页岩油生产。而一个月前大陆资源还曾表示,计划加大其主要油井的产量。
页岩油被迫减产
据彭博数据显示,OPEC在过去6个月每天的石油产量超过其3000万桶的目标。国际能源机构在2014年12月12日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非OPEC生产国产量2015年将增长2.3%至5784万桶/天,而2014年已经上涨了3.5%。阿联酋能源部长 Mazrouei表示,“非OPEC生产国不负责任的石油生产是油价下跌的原因,我们呼吁其他所有生产国停止增产。”
对于OPEC成员国所发出的言论,市场上也有不同的看法,Petromatrix的原油分析师Olivier Jakob认为:“油价每天都在下跌,是因为每天总有OPEC成员国的石油部长出来说话,试图打压油价。他们每天出现都会传达这样的信息:他们不会采取任何措施来限制供应,他们就是要油价下跌,要美国人的页岩油气减产。”
据记者了解,由于美国在得克萨斯州和北达科他州的页岩油产量飙升,而需求增长低于预期,约为70万桶/天,低于预期的120万桶,使2014年的原油市场进入熊市。
对于页岩油的开采成本,光大期货分析师李宙雷认为,页岩油成本从40-70美元不等,但这是包含所有长期投资和财务成本等的完全成本,实际的可变成本在25-40美元左右,因此只有当油价跌破40美元以下,页岩油企业才会减产。但油价若维持目前水平,长期投资和远期供应会出现下滑。
大陆资源宣布,2015年在油井等方面的各类开支为27亿美元,较上次公布的46亿美元2015年计划支出减少约40%,较最初52亿美元的该司计划支出减少约48%。大陆资源预计,2015年运转的油井平均数量将由目前的50个左右减至31个,油井的相关成本将削减约15%-20%。
华泰期货分析师刘建认为,没有任何企业甘心希望自己的产品价格下跌。我们预计2015年油价将前低后高,一季度持续探底,重心缓慢下移至45-50美元一线,二季度小幅反弹,有望重回60-70美元区间,三季度持平略降,重心在50-65美元左右,四季度有望重新回到70美元上方。
另外,卓创资讯分析师高健认为,目前从成本方面考虑,中东产油国成本最低。产油国承受油价的底线在于其国家整体财政平衡和国内局势,虽然现在很难以定量考虑,不过目前油价之下,所有产油国财政都无法平衡,所以可能会有一些国家出现财政崩溃。不过油价扭转的根本标志主要还是在于供应,因为其需求弹性较小,不太受价格影响。未来关键在于巴西、加拿大等高成本常规油田的减产,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停滞,以及长期投资削减。
油轮业触底反弹
自2014年6月底以来,原油价格创出104.32美元/桶的新高之后,原油价格随即就开启下跌过程。从2014年初至今,美原油及布伦特原油的下跌幅度均超过了40%,不过与历史同期相比,无论从时间还是幅度来看都不算特别大,1985年9月份,沙特意外宣布大幅增产,导致国际油价自每桶27美元跌至10美元,跌幅为63%。
不过与原油价格走势相反的是超级油轮在从中东到日本的基准航线上的日收入在12月中旬创下6年来的新高,部分原因是中国借油价较低之机构建战略储备。根据波罗的海交易所(Baltic Exchange)的汇总数据,超级油轮从中东到日本航线的日收入达到97489美元,创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仅仅6个月之前,油轮运费如此之低,以至于船东无法覆盖至多2万美元的日运营费用,可以说现在超级油轮运费收入创6年新高。随着石油过剩持续增长,接下来的数月里油轮业可能得到进一步提振。当出现所谓的“期货溢价”现象(远期交货价超过了即期价格)时,交易商寻求买入石油并储存在油轮上,希望未来高价卖出并赚取利润。
此前,这种套利模式已经出现在2009年12月与1月的期货升水,达到了惊人25美元,这种套利机会导致对冲基金、银行和其他投机者蜂拥而至,囤积了超过1亿桶原油。期货市场的升水指远期价格高于近期价格,这种情况叫期货升水,或叫现货贴水。
众所周知,在大量投资者另类抄底之后,油价也触底回升。2014年底又带来了同样的情况。JBC能源分析认为,目前布伦特原油市场的情况已经带来套利机会足够大的溢价和合适的存储价格。他们预计2015年第一季度的运油价格走低将导致前两个季度市场整体的囤油规模达到3000万桶-6000万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