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沪版保险“国十条”:2020年成国际保险中心 上海保险业的后发优势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28 22:51:00

摘要:在静候了一个多月之后,上海终于出炉国内首个地方版保险业“国十条”。

沪版保险“国十条”:2020年成国际保险中心 上海保险业的后发优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在静候了一个多月之后,上海终于出炉国内首个地方版保险业“国十条”。
    11月25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提出上海贯彻落实此前国务院发布保险业新“国十条”的总体要求、重要任务及政策措施,并明确时间进度安排。本报记者了解到,与保险“国十条”相呼应的是,上海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分为七部分、三特色,确定了到2020年上海保险业的33项重点工作。
    “综观这份上海推动保险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几乎囊括了行业的方方面面。其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上海提出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上海地区的保险深度达到6%,保险密度达到7300元/人。按照上海目前的保险深度已经超过4%,保险密度超过3500元/人,还有6年时间,这个目标不难实现,按照后一个目标来测算,意味着上海到2020年的年保费收入接近1500亿。”当日,一券商机构保险业分析师李斌向本报记者表示。
目标超“国标”两倍
    8月13日,中国保监会官网正式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与此相比,上海同期要达到的目标在保险深度上要超过全国标准,同时保险密度更是超过全国标准的两倍。
    “新‘国十条’出台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上海市金融办和上海保监局组织专项工作小组启动起草研究工作;杨雄市长、屠光绍常务副市长先后两次拜访保监会项俊波主席,交换关于上海贯彻落实新‘国十条’整体考虑的意见,确定起草工作总基调和总要求;市金融办和上海保监局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保险集团与各种类型保险机构代表、保险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上海47个委办局对《实施意见》提出诸多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对于这份上海保险业未来发展纲领,在11月25日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表示。
    在裴光看来,上海已经初步具备率先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基础,上海聚集的各类保险机构已经达到137家,各类数据中心、电网销中心、航运保险中心、资金运用中心等保险功能性机构62家。上海保险市场的机构多样性、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对全国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截至2014年10月底,上海船舶保险收入已占全国的46%。截至2014年6月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资产占全国的42%,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占全国保险业的55%。
    自从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来,保险业在自贸区内的先行先试政策比比皆是,如在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发展离岸保险市场,建设区域性再保险中心;推动自贸试验区内保险资金跨境双向投融资试点;打造国际化保险创新平台;探索保险监管制度创新等;然而,备受关注的上海何时试点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以及开展有上海特色的大病保险等等,依然处在“引而不发”的状态,即使在11月25日的新闻通气会上,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亦只是表示争取首批试点,但未透露具体时间。
    “不管怎么样,在经历了前几年保险业不景气之后,其实从今年开始,国内保险业已经走出了低谷,在上海也是如此,从前10个月的保费数据看,上海保费增速不错,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保费收入。实现2020年年保费达到1500亿的目标问题不大,因为一旦个人税延型养老险试点,每年就能给上海带来超200亿的保费收入。另外,意外和健康两大险种保费增速迅猛,国内消费者的投保意识日益提升。不过,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在一些重大险种的突破上,比如巨灾险试点、航运险定价、保交所筹建、保险资金通过自贸区跨境运用等事项上,上海能够有所突破,而这些未来也是要通过国内其他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11月26日,上海一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管受访时指出。
上海仍具爆发力
    不得不提的是,在11月24日,保监会发布了全国保险业保费数据,可以看到的是,上海今年前10月的保费是840.62亿元,而去年全年的保费收入也只有821亿元,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完全可以预期;但是一直与之相比的北京,则在保费规模上要更胜一筹,北京今年前十月的保费收入已经超过千亿,达到1039.95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保费超千亿的直辖市。
    “这两年,北京保险市场的发展明显要快于上海,在2010年之前,上海保险市场的发展则要快于北京。其实上海应该要有危机感,作为全国保险业创新先行先试的城市,上海完全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实现超越。”对此,复旦大学不愿具名的保险系教授告诉本报。
    在其看来,上海目前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400万,而北京最新的数据是2100多万,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而言,上海最新的保险市场深度4.08%,保险密度是3496元/人,而北京则分别达到5.19%和4572元/人。在整个保费规模排名上,上海位列第六。
    可以作为参照的是,按照瑞再发布的报告,记者发现,早在2010年,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保险密度已达2000-3000美元。从亚洲范围内来看,在2009年整个亚洲保险市场的平均保险深度就为6.1%,其中中国台湾地区保险深度最高,达到16.8%, 中国香港也达到11%,韩国为10.4%以及新加坡为6.8%,日本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市场,保险深度为9.9%。反观亚洲人口最多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大陆和印度,保险深度却分别都没有达到5%,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度还低于印度。
    “上海保险业提出到2020年的目标一点都不高,即使按照亚洲的平均水平,上海也只是希望到时能实现平均线。如果与香港相比,上海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其实与整个宏观经济息息相关,当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速慢慢过渡到平稳增长的时候,再要求保险业实现每年20%多的增速也不现实,不过也不排除上海会提前实现目标。”对此,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许谨良也分析指出。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保险业到2020年也并非只是单纯完成与亚洲保险市场平均线“看齐”的目标,上海也提出要用六年时间发展各类区域性保险中心;加快建设航运保险中心,完善航运保险服务体系,实现保险与航运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建立保险资金运用中心,集聚保险资金运用机构,推动保险资金全面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投资,要全部实现,难度也不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