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行业门槛低 监管仍未到位 P2P风险防控最揪心

作者:叶琪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15 00:13:00

摘要:一个不倒下的P2P就是一个好的P2P,这已成为行业共识。

行业门槛低 监管仍未到位 P2P风险防控最揪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琪 北京报道
    一个不倒下的P2P就是一个好的P2P,这已成为行业共识。
    而近期P2P行业却再次遭遇信任危机。据零壹财经监测,10月份问题P2P平台激增,共有38家平台出现问题,超过去年“倒闭潮”高峰期的32家问题平台的单月最高纪录,单月问题平台数量居历史第一。
    作为行业最大的问题,P2P的风险到底在哪里?11月13日,在中国P2P领军者年会上,《华夏时报》总编辑助理、互联网金融评论员贺江兵针对目前众多的P2P跑路现象,指出了从业人员素质问题、技术风险、错配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监管部门、信息系统、经济下行风险、小贷风险这九大P2P风险因素。
多方因素导致风险
    P2P的“跑路潮”与行业火热之下的过度营销显然不无关系。记者注意到,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各路资本和投资者纷纷涌入其中,为吸引客户,一些新进入的P2P平台承诺的回报率也越来越高,而这样的过度营销无疑将大大提高运营成本。
    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的平均利率为18.18%,还不包括大量的担保费、服务费、保证金、提现费等。
    “目前P2P行业整个从业人员,包括担保公司和平台本身,大多数人还是以做互联网为主。平台本身技术人员居多,P2P归根到底还是金融,但是懂金融的人不多,懂金融又懂互联网的更不多,这两个领域都懂但多数又没有互联网思维。”贺江兵指出。
    有业内人士认为,P2P平台的高利率,直接将自已划入了次级贷的市场中去,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本不在一个竞争圈里。票据贴现、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租赁,P2P看似无所不能,都可以嫁接,但是一旦加上那么高的资金成本,一切的一切就又变成了空中楼阁,这就是当下P2P金融不得不面对的“天使的诅咒”。
    面对P2P行业近期表现出的一系列问题,业内也普遍认为与监管缺乏有关。
    事实上,监管层已表态将出台P2P监管细则,P2P行业由银监会监管,不过细则尚未落地。今年10月,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常务副秘书长王丹表示,部分监管政策将在年底前出台。
    “我知道P2P地方部门可以批,甚至国信办都能批,目前比较混乱。”贺江兵表示,在监管上部门本身就“爹妈”太多,令P2P从业者无所适从,标准问题只是妄谈。
    而对于信息系统的问题,贺江兵也坦言曾亲身感受到央行征信系统极其不完整,“本来就不想好好经营的企业不愿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信息有大量的纰漏,银行愿意让他看到的他才能看到。”
    大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洪国对此表示认同,认为银行的征信体系完全不适用互联网金融的体系,“银行征信体系所有一切都是基于存贷和信用消费确定他的征信体系,但是目前我们所作的资金体系一定是市场化的征信体系,我了解你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消费行为,来确定你的征信体系。”
    面对环境的恶化和经济下行的压力,P2P又将经历怎样的艰难和市场窘迫?
    对此贺江兵也特别提到了经济下行风险和小贷风险。“上季度GDP创5年半历史新低,下行风险基本确定。APEC期间周围都清场了,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冲击。经济下行下P2P就是贷款生意,期间,银行坏账都会死很多,更不要说P2P和小贷公司。P2P公司针对的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周期非常短,本身风险也比较高。”
风险防控任务紧急
    面对难以忽视的P2P九大风险,业内人士也认为,P2P法律定位和实际在商业模式当中的生存空间和未来拓展方向,应该是目前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跑路潮”下,监管机构的无奈之举,是将P2P定位为信息中介。为此央行给P2P划定三条红线,不能做资金池,不能自融和虚构借款人,以及防止骗局。
    “我个人认为监管部门定义为信息中介还是比较准确,不能定位为信用中介,纯粹定位为信息中介也不对,因为毕竟双方可以做征信,他是两种混合。如果是系统中介,按说就可以做资金池了,监管部门逻辑还是比较一致的。”贺江兵表示。
    但是,如果严格按照信息中介的定位,就不需要做风险备用金,而对于目前大部分平台都有风险备用金的问题,贺江兵则指出,尽管为P2P定位是信息中介、信用中介,但是现在一般出事会找平台,监管部门要求这部分资金起维稳作用,跟信任是没关系的,只是基于现实状况进行兜底。
    显然,信息中介平台,同时还有征信功能在里面,这样的P2P定位也成为业内共识。刘洪国表示,未来P2P平台是资源整合的平台,也一定是垂直细分的行业。“人人贷也好,宜信也好,再创造这样的平台几乎不可能了,但是后续发展过程中,P2P平台一定是结合实体,既具有信息披露平台,还有增值服务平台,还是资源整合的平台,既可以整合小贷公司,也可以整合担保公司,甚至所有第三方服务机构。”
    不过,尽管目前监管政策没有正式出台,但是已经初见雏形,基本框架已经出来了。对此CIFC互联网金融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孙斌表示,P2P平台应该抓住监管政策没有出来之前,这段时间把自己做好,尤其在法律风险防控方面做好。否则将来监管政策一旦下来,很可能因为政策的监管马上死掉一批。”
    实际上,过去两三年大部分P2P定位是放高利贷,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20%左右的利率水平近来也越来越难以承受高利市场运营,这种短期爆发式资金的思路是否可能突然有一天猝死?
    一P2P人士坦言,他们的理想是绝对不放高利贷,放出来绝对是维持平利,但是现在平利活不了。“目前的环境倒逼整个利率水平下降,这是全行业P2P经营公司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利率水平必须要回归理性,不能追求绝对的高利率。”中瑞大成金融公司董事长王风和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