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新态势下的中日关系新转向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12 23:37:00

摘要:从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到2014年的北京APEC,中国完成了从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融入者到制定者、主导者的转变。


 

■赵灵敏

    APE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近日在北京召开,与2001年举办的上海APEC会议相比,今日中国的自信和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2001年,中国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GDP也只是位居世界第六位;对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和规则,中国还处于学习和适应的阶段。13年后,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亚太自贸区到丝路基金,中国在经济上主导亚太地区游戏规则、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意图越来越明显。从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到2014年的北京APEC,中国完成了从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融入者到制定者、主导者的转变。
    对这种转变,无论是世界各国,还是中国自身,都还处在适应的过程中。中国需要适应自身角色的变化,以往是事情出来后被动应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今要做到主导话题、规则制定、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外交战略和策略都需要变化,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局;而世界各国对于过去那个友好大过天、事事韬光养晦的中国,到今天这个以国家利益为先的中国,他们同样需要在适应的基础上调整政策。这个调整的过程,对每个国家来说或长或短。像英国,它以经济利益为先,可以说已经默认了中国地位的转变;而对日本这样的国家而言,转变的过程显然要长很多。
    11月10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约25分钟的会谈,双方就发展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还确认将加快启动东海的危机管理机制,以避免发生偶发性冲突。这是2011年12月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举行会谈以来,中日首脑时隔约3年首次举行正式会谈,也是安倍第2次执政以来首次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举行会谈。之后安倍又召开发布会说,11月10日的“习安会”是“改善日中关系迈出的一大步”,并称一回日本就着手构建日中海上联络机制。
    2012年9月日本民主党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日关系急剧恶化。2013年12月26日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更使得双边关系雪上加霜。与此同时,中日经济关系也出现了“政冷经冷”的态势,2013年日本对华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18.1%,比前年减少一成多,已低于对美出口。中日贸易总额亦下降6.5%,继2012年后再一次下滑。到了2014年,情况并没有好转的迹象,1月至9月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额相比上一年同期下降43%。
    这种情况,是中日两国都不希望看到的。只是对于中国而言,无论从领导风格还是外交理念上,都已经过了为经济利益牺牲原则的阶段。由于安倍在右翼的道路上变本加厉且毫无悔意,中国断不可能放弃原则而主动贴上去提什么“改善关系”;安倍刚开始也没有把中国的严厉态度放在眼里,只是安倍为改善日本经济放出的“三支箭”,目前看来效果不彰;美国本来明里暗里支持日本和中国对抗,只是一些国际突发事件,转移了美国的注意力,美国重返亚洲的力道大打折扣。随后,安倍表达了主动改善中日关系的意愿。
    7月13日,日本《每日新闻》刊登了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和日本著名外交史学者五百旗头真的对谈。高村透露,他在5月访华期间曾向中方表示,只要中日关系能够改善,首相安倍晋三在任期间不会再参拜靖国神社。同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访华,与习近平举行了秘密会谈,转达了安倍呼吁进行会谈的意向。9月29日,安倍在日本临时国会发表施政演讲,受到关注的新关键词是“稳定的友好关系”,包括安倍第一次担任日本首相的时候在内,这是安倍第一次在国会演说中提到中日“友好”。11月7日,中日政府就中日关系达成了四点原则共识。11月8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与中国外长王毅在时隔2年零2个月后举行了外长会谈,就重启各领域对话,强化合作达成了共识。
    应该说,通过首脑会谈的实现,中日关系有望走向改善。但也应该看到,两国关系改善的基础仍然脆弱,其中的几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在于:
    首先,日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依然摇摆不定。安倍晋三上台以来,致力于让日本摆脱战败的束缚,成为“普通国家”。除了对侵略历史进行否认,声称要对以前日本政府公式表态的三个讲话(有关日本侵略历史的村山讲话、有关慰安妇问题的河野讲话、有关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宫泽讲话)进行修改之外,还在军事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带有冒险色彩的突破,从而将“武器出口三原则”、“放弃集体防卫权”等二战后日本限制性防卫政策的核心支柱一一摧毁。虽然从目前看,安倍应该不会再次参拜靖国神社,但日本国内特别是政界,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认识有积重难返之势。日前,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就公开批评河野讲话中关于原日军强征慰安妇的发言,认为其中“有很大问题”。
    其次,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虽然有利于中国,但中国的底气仍需夯实。在安倍首次出任首相的2006年,中国的GDP是26801.4亿美元,日本是43625.8亿美元,中国仅为日本的二分之一多;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时中国的GDP是59847.1亿美元,日本是54885.5亿美元;到了2013年,中国的GDP已经飙升到90386.6亿美元,日本则是59973.2亿美元。短短七年间,中日的经济实力对比出现了逆转。虽然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经济在质量上已经全面超过了日本,但GDP数量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
    从历史上看,日本是一个有强烈“傍大款”心态的国家。20世纪先后与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结盟,都是选择当时世界上它认为最强大的力量在一起。而以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为标志,日本100多年第一次需要面对一个实力可能强于自己的中国,这对日本朝野上下都是一个措手不及的新鲜体验。但与此同时,综合国家实力的各方面,日本相对中国仍然有较大的优势。这样一种胶着的状态,很可能使得日本还是有底气在一些问题上有所坚持。除非有一天中国拥有了在各个领域遥遥领先的全面优势,否则很难得到日本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沟通姿态。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