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银行业“苦闷”的新常态 存款失守连根拔起 利润、规模“大瘦身”

作者:刘飞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05 22:47:0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区间的下移,中国金融业过去十多年“跑马圈地、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增速回落将是金融的一个新常态。
华夏时报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区间的下移,中国金融业过去十多年“跑马圈地、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增速回落将是金融的一个新常态。
    日前A股16家上市银行三季报以净利润10073.5亿元,9.7%的增速平淡收官。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规模一直以来是支撑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三季度显示总体已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6家上市银行104.06万亿总资产较中报时的104.35万亿,环比下降了0.3%,罕见瘦身。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总资产的下降主要来源于负债端的下行压力。在负债端,三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较中报时的77.13万亿,减少了1.51万亿元,降幅达1.95%。
    一直以来,存款一直是中资商业银行的安身立命之本,现如今银行存款加速流失已然成为制约上市银行业绩增长的一大隐忧。
存款“挖掘技术”失守
    从上市银行三季度看,与今年6月份相比,只有建设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3家银行存款没有减少,其余13家上市银行存款均比半年报有所下滑。
    而从存款下滑的比例来看,交通银行和中信银行最高,三季度存款环比减少5.93%和5.81%,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减少比例也达到4.5%和3.8%。
    是什么导致了银行的存款失守?又是哪个行业存款“挖掘技术”更胜一筹?
    从监管层面上看,银行存款“挖掘技术”失守的直接原因是,央行、银监会、财政部9月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不低于3%”的存款偏离度考核要求,抑制“冲时点”存款。
    交行高层在分析师会议上解释,三季度末存款比年初下降0.99%,存款竞争非常激烈,影响更大的因素还是监管出台的存款偏离度政策,交行平均余额和月末更加接近了,监管政策因素更大。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存款偏离度指标等于为“冲时点”加了一道监管工具,使得银行存款不能再大量、集中进来再出去。
    而从外部来看,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存款余额的蚕食已经成为趋势所在。一组直观的数据对比可以佐证这一趋势,2013年二季度末,我国货币基金总规模仅为3042亿元,而后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带动下,这一数据不断突破。
    截至今年9月末,货币基金规模总量为1.77万亿元,对比去年三季度4802亿元的规模,货币基金规模已同比暴增1.29亿元,增幅达到270%。
    而从三季报公布出的数据显示,存款中流失比例最高的部分,恰恰是活期存款,这意味着,活期存款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互联网金融产品吸纳走了。
    “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可以说是金融业进步和监管规范双重作用下的一个合理结局。”某国有大行零售业务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存款季末冲时点已经有五年多时间了,且更趋严重,成为中国金融“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隐藏了很多问题,导致中国银行业愈发臃肿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甚至可能会是未来进一步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手段。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未来在利率市场化加速下,存款外流将成为“新常态”。
利润、规模“大瘦身”
    在中国银行业吃息差的盈利模式下,银行存款流失已然成为制约上市银行业绩增长的一大隐忧。
    2014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总资产罕见增速下滑,环比二季度末下降了0.3%,为104.06万亿。净利润总额为10073.51亿元,同比增长9.69%,增速亦放缓明显。
    新常态之下,受经济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商业银行业务增速的下降和盈利增长的乏力也将成为常态,以往两位数的高增长已难以为继。
    2010-2013年,上市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分别为18.2%、16.7%、14.8%和9.3%,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3.3%、28.9%、17.4%和12.8%,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增速明显放缓,今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7459.22亿,同比利润增速为8.27%,仅农行实现10%以上的增速。
    相比国有大行的缓慢增长,多家股份行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平安银行净利润增速达34.18%,位居榜首。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净利润增速也分别达到18.39%、16.7%、15.97%、10.4%和7.66%。此外,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也保持了较高增速,分别达到21.68%、14.33%和16.24%。
    一直以来,资产规模尽管是支撑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三季度开始出现了资产回落趋势。其中,在国有大行中,工行总资产单季规模缩水1500亿元至10.15万亿,资产缩水额最大。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亦有小幅的环比回落。
    在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三季度总规模也出现了较大回落,三季末总资产为4.04万亿元,较6月末的4.3万亿,单季度资产回落近3000亿。
    此外,曾在二季度末站上5万亿关口的招商银行,三季度总资产回落至4.72万亿,也大幅减少了3104.74亿。
    中国银监会日前公布的数据也同样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合计总资产达126.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低于8月14.7%的增幅;总负债达到117.8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同样低于8月14.4%的增幅。
    “银行资产和负债增速双双放缓是银行业‘新常态’的具体表现,过去银行业资产规模快速扩张有赖于经济高增长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但自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存款流失、信贷投放增速放缓,直接反映了银行总资产规模增速放缓。
    尽管“躺着赚钱时代结束”,但银行“炼金术”能力依然可期,从绝对盈利能力来看,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年化净资产收益率均超过15%,其中兴业银行ROE以23.55%高居榜首,而民生、农行、建行、工行、招行、浦发、宁波银行7家亦超过20%。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