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普惠金融下乡热 纾困农民贷款

作者:孟俊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0-15 23:16:00

摘要:“发展普惠金融”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来,普惠金融一词在中国持续升温,银行机构、小贷公司、村镇银行、P2P公司等蜂拥而上“践行普惠金融”。
华夏时报记者 孟俊莲 北京报道

    “发展普惠金融”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来,普惠金融一词在中国持续升温,银行机构、小贷公司、村镇银行、P2P公司等蜂拥而上“践行普惠金融”。在中国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看来,中国普惠金融重在农村,农业是主要产业,农民是主要群体。伴随新型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面临新挑战,逐渐暴露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9月,银监会与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意见》,要求“发挥金融机构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形成功能互补、错位竞争、差异安排、分工协作的支持合力。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合作,通过银团贷款、批零结合、业务代理、银保合作、银担合作、银租合作、投贷联动等形式,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进入10月份,众多金融机构行动起来。10月15日,邮政储蓄银行表示,作为普惠金融的先行者,邮储银行始终重点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1-9月投放县域住房贷款比重达到了34.03%。央行力抓移动支付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14年3月末,山东共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16.74万个,实现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100%全覆盖。
    不过,尽管发展提速,但农村普惠金融仍任重道远。

农民贷款困局
    9月,在广州打工的张磊(化名)及几个老乡,没有像往年一样等到年底就急急忙忙地回到了河北老家,因为村里搞起了土地流转,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次难得的创业机会。
    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当下,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化农业成为解决路径。不过,一般农业经营3万-5万元贷款即可解决问题,但是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少则十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对于张磊来说,仅凭这些年打工攒下的钱参与土地流转远远不够,而向当地信用社申请贷款却因没有足够的抵押物而被拒绝。
    “农民只有房子和土地,而这两样都不能抵押。”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这成为抑制农村经济主体发展的新难题。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由于农户现有的不动产绝大部分为集体性质宅基地上的自建房产,其受相关担保抵押法律法规及上级行政管理要求的限制,均不能用于贷款抵押。而农民自有的农业机具由于其专用性和不易变现、难于管理等,多数金融机构都不将其列为有效的贷款抵押物。所以,农户贷款的担保抵押非常有限,贷款难问题长期存在。
    不仅小农户存在贷款难的问题,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型经济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也普遍存在贷款难题。四川省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50多家合作社里能得到贷款支持的只有两户,而这两户获得的贷款平均额度仅有6万元。
    在今年两会上,关于土地改革的呼声最高,盘活农民资产,实现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成为解决农民乃至农业大户借款难题的突破口。“土地改革还没有具体制度,基于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落地还有很多障碍。”10月10日,四川省政协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柳向本报记者表示,宜信普惠基于信用开发的借款服务,是目前非常契合农民金融需求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小微业主、农户不是没有信用,而是没有有效的信用评估模式。”宜信认为,其公司在8年间通过上百万的客户信用评估及分析经验,并引入国际顶级的费埃哲信用评估系统,在解决小微业主、农户的借款难题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同时,还让农民实现了信用价值的增值。

普惠金融的农村机遇
    什么是普惠金融?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行,是指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实际上就是让所有社会基层百姓都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从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有专家指出,从目前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以及贷款的可得性上看,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市场,践行普惠金融仍旧任重道远。
    农业银行副行长李振江今年3月曾撰文表示,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截至2012年底,我国仍有1686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目前我国城市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平均服务面积不超过8.7平方公里,而一些西部地区县域网点的服务面积超过205平方公里。县域地区平均的存贷比为57.6%左右,比城市地区要低17.2个百分点。而发展普惠金融能够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他认为,发展普惠金融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第一产业经济增加值达到5.24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4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17元,比2004年增长了169.7%,各地政府加快农村市场和流通体系的建设,农村地区交易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发展普惠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月,在成都举行的《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创新高峰论坛》上,宜信公司农贷综合管理部总经理许超表示,判断任何机构是否切实惠农,平均的贷款额度是重要指标,小农户一般3万-5万元借款就能满足发展需求,而大农户、农场主可能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才能解决问题。目前,这两类主体都是农村普惠金融需要覆盖的。
    在政策号召和规范下,除了传统金融的正规军扛起“普惠金融”大旗外,也不乏众多突起的异军凭借“创新”打破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宜信从2010年开始在甘肃农村设立服务网点,平均每笔借款在4万元左右,满足了部分农户、小微经营客户的需求。据了解,宜信覆盖的农户中有30%都属于高经营风险的种养类客户,另外70%的资产配置,是给进城的农民工提供基础的借款服务,如开拉面馆、卖农机农具、种子化肥等,服务一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
    “他们都是上山下乡深入农户家里提供服务的。”甘肃省人大农委办公室副主任李高协在甘肃农村调研多家农村金融机构后表示,普惠金融践行者更要注重满足老百姓需求。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还有一半以上的人未被传统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而这正是普惠金融需要覆盖的范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