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获配3.3亿美元“BABA” 险资打新阿里完胜基金系

作者:叶琪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9-24 21:50:00

摘要:“给你是情义,不给是生意。”有市场人士对阿里打新争夺战如此评价。

华夏时报记者 叶琪 北京报道


“给你是情义,不给是生意。”有市场人士对阿里打新争夺战如此评价。

有统计显示,全球近1800个机构账户认购阿里巴巴,而最终配售结果中,近900家境内外机构分股未得。境内获配额度最大的是新华人寿的1.8亿美元额度,其次是中国人寿的1.5亿美元,完胜此前高调推出打新阿里产品的基金系。

对此市场一致认为,阿里看重的是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特点,而冷对作为散户组合的基金,是更希望股价稳固,避免在上市初期股价就出现大幅波动。

在保险业界看来,此次只是险资在海外市场优势的初步显现,而随着QE的退出,美国经济的回暖,以及中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将逐渐成为常态。

重要的是长期投资行为

据悉,此次阿里巴巴IPO融资218亿美元,有超过1700个机构账户认购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800家配售成功,900家配售失败。

有外媒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阿里巴巴管理层和承销商在挂牌前夜用9个小时来筛选投资者,选择大的长期资金,或者那些和阿里巴巴打过较长时期交道的机构的资金,而大部分散户的资金则被剔除了。据传,阿里将90%的配额给了黑石、富达、贝莱德等全球最大的基金长期持有,10%给了剩余参与者。

此外,一位香港基金经理透露,在9月18日快9点时,阿里的主要美资投行作为分销商才通知申购结果,获派比例极低,有向美资投行认购约5亿港元阿里股份的基金及机构大户,结果只获派不足500股,即约26.5万港元股份,中签率只有约0.05%。

事实上,阿里巴巴曾多次透露,此次尽可能地以保守定价为市场降温,从而换取更多长期价值投资者进场。

“美股IPO没有针对散户的随机抽签,是由承销商各自划分额度,他们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配售对象。一般而言海外投行更喜欢长期投资者,所以这次偏向保险公司是很正常的。对于那些在上市之后就可能卖出股票做短线套利的机构,分到的数量肯定不会多。”一位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境内机构中,相对于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共获配的3.3亿美元,非保险类机构即使获配数量也并不可观,如华夏基金获配2160万美元,博时基金获配近500万美元,汇添富基金获配476万美元,融通基金获配约200万美元。

为了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打新盛宴中分得一杯羹,此前已有若干保险机构、公募基金子公司及第三方理财机构发售了相关资管产品。其中最吸引人的方案是嘉实打造的嘉实资本-阿里新股投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其预期中签率为30%至50%,但最终却颗粒无收。业内人士分析,该计划多为散户客户,其封闭期仅3个月,这很可能是海外承销商和上市公司不愿给予其新股额度的重要原因。

不过,由泰康资产发行的、募集规模在1亿元出头的“泰康资产全球新股及流动性机会资产管理产品”最终有约30%的资金获配阿里新股,且是无限售期股票。其产品说明称将不超过40%比例的资产投资境外证交所IPO股票,重点目标为阿里巴巴IPO。

“既然是由承销商来选择,和承销商的关系如何就可能是个关键因素,如果是长期稳定合作的老客户,获配机会肯定更大。”对此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实际上,泰康的第二大股东为高盛,而高盛正是阿里巴巴上市主承销商之一。

险资境外投资升温

从保险公司此次的战绩来看,险资不仅对于海外市场的投资热情升温,也开始显示出真正的机构投资者风范。

根据《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监会允许保险公司运用总资产15%的资金投资境外,并将境外投资范围从固定收益类拓宽到股票、股权等权益类产品,支持保险机构自主配置、提高收益,抵御人民币升值风险。

“目前看,真正去海外投资的还是几家大的保险公司,投资方向主要是不动产和股权投资,这方面在境内投资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一位保险资管公司副总对记者表示。

去年以来,险资海外投资的几个大动作颇令市场关注。2013年7月,平安以2.6亿英镑购入伦敦金融城的标志性建筑劳埃德大厦。今年6月,国寿以7.95亿英镑购得伦敦金丝雀码头10 Upper Bank Street大楼。8月,市场还曾传出国寿将以2.5亿美元收购美国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投资2%至5%股权的消息。

“这就是保险公司在资金上的优势,所以能有这样的大手笔,但实际上投资金额在公司总体可投资资产的体量中占比还是很小。”上述保险资管公司副总称。

据保监会统计,目前全行业海外投资比例不到1%,与15%的上限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保监会险资运用部主任曾于瑾对此指出,这主要是境外投资对险企的投资能力要求较高,很多险企没有达到这个能力,同时国内市场足够大,即使不走出去也能满足险资投资需求。

不过,随着新“国十条”要求加大保险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业内一致预期险资境外投资将迎来新一波高潮。记者注意到,近期中邮人寿开展境外投资业务获批,聘请康宁公司为境外受托人,工行为托管人,这是在新“国十条”颁布后保监会首次批复保险公司境外投资业务。

而在近期各家上市保险公司中报发布会上,加大境外投资也成为热点话题。如国寿财务总监杨征表示,境外投资方面,中国人寿将在选择有实力的委托投资管理人基础上,逐步实现常态化。平安保险首席投资官陈德贤则指出,平安未来3-5年将扩大资产组合中海外投资的比重,今年有300亿元投资海外资本市场的预算,主要是通过香港资产管理公司。

“一是为了分散风险,二是考虑到未来3-5年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步消化下来,要把握时间点。”对于加大海外投资的原因,陈德贤解释称。

截至目前,已经有平安、国寿、泰康、华泰、太保、安邦、新华、生命、人保9家保险公司成立了香港资产管理子公司。有分析指出,由于国内保险机构险资来源更多在于人民币,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性逐渐减小以及险资境外投资推进的加快,保险机构在港设立子公司的优势将越发显现出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