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联横空出世为何意?
华夏时报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9月3日,中国联通对外发布“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银监会批复的消息。该公司由联通与招商银行旗下全资子公司香港永隆银行共同筹建,也是自2013年9月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之后首家获批的公司。
而早在今年4月,招商银行就曾与中国联通共同筹建深圳市联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联招科技”),定位互联网金融公司。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两家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有联通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回应称,目前只知道会有大动作,估计在9月底才会公布具体情况。
“联招”在前 “招联”在后
根据中国联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闻稿显示,筹建中的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将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由招商银行下属永隆银行与中国联通旗下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各出资10亿元。
而在4月份时,双方共同筹建的联招科技也在前海正式注册。据记者了解,联招科技一直都没有实际开展业务。
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商事主体信用信息平台上可以查询到,联招科技由招银国际投资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分别出资2000万元。其经营许可范围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开发及销售、计算机信息技术咨询、国内贸易和经营进出口业务。
目前为止,在该信息平台上尚未查到关于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登记信息。
联招科技与招联消费金融不仅注册地相同,联通方面的出资公司也一致。“联招”和“招联”的排位顺序的变化也颇有趣。
早在6月时,就有媒体援引招行内部的消息称,联招科技正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现在牌照下来,却挂在了一个新的“招联”名头下。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招联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的消息发布同时,“联招科技”近日在多家招聘网站上发布了招聘信息。不仅包括UI/UE设计师、移动终端APP应用开发岗、WEB应用开发岗等IT技术岗位,也出现了包括金融业务开发岗、互联网金融业务岗、信贷审批相关的合规管理岗等职位。
对于这两家公司的关系,联通内部人士坦言也不清楚怎么回事,“据说现在还处于保密期,公司也不接受任何采访,估计到9月底才会向员工公布具体情况。”
该人士同时透露,联通支付有限公司很可能会与新成立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有更深入合作,有传言称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会由招行方面人士出任,副总可能由联通支付方面的人士出任。
“联通支付内部只是说要市场化,要产生大变动。”该人士称。
消费金融+互联网
2013年9月,银监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由原来的4个扩大至16个,却迟迟没有批准新的牌照。
根据当时披露的办法,合格的香港和澳门金融机构可以依据CEPA相关安排,在广东(含深圳)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显然是借助这条规划。永隆银行在内地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也在7月17日时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同意。
在上述新闻稿中提到,招行与联通合作的背景是“当前基于互联网的小额贷款、理财类业务迅猛发展、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联通的优势在于网络支撑和运营能力、庞大的客户资源和线上线下渠道,能够“创造消费金融运营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招行的优势则在于零售金融的客户资源与业务经验,双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虽然互联网运营模式下的消费金融服务看起来极具想象力,消费金融公司面对的业务竞争也不可忽视。
住房和汽车作为居民消费的大头,并不在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之内。浏览几家消费金融公司的网站不难发现,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装修、旅游、家用电器、教育培训等。而在这些领域,银行的消费贷及信用卡业务也多有覆盖。
从业务合作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对母公司银行的业务依赖同样明显,此外也会选择与大型家电卖场等经营商户合作。
自2010年试点以来,银监会对首批4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仅有过一次公开披露: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4家消费金融公司共发放贷款39万笔,贷款余额88亿元。
有消费金融公司人士曾向记者表示,其客户50%以上集中在月收入1000至3000元的中低收入人群。
“因为手机的普及,联通的用户群体非常广泛,消费实力从高到低都有覆盖,而且有直接到达客户的营销能力。这可能是其他消费金融公司做不到的。包括招商银行在内,他们的客户里也有各个行业的经营商户,而且他们对这些商户的经营情况了解更深入,很方便从中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有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目前“招联”具体要怎么做还无从得知,但与以前的做法相比,显然会有更开阔的视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