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争阻美高铁梦?
摘要:认为美国没有高铁是因为不需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美国高铁项目难产的根本原因,还是资金问题。金融危机之下,美国从联邦到地方政府均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没有余钱去做大规模的投资;再加上很多铁路公司是私营企业,因此政府和民众更没有动力去冒这个险。
赵灵敏
在中国国内的高铁建设如火如荼并开始在海外承揽业务时,美国迄今却连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线路都没有。仅仅在华盛顿到波士顿之间有一条名义上的高铁,设计时速可达240公里,但由于与其他列车共用铁路线,实际运营速度往往只有100公里。尽管1964年日本新干线正式投入运行时美国就开始论证相关建设事宜,1990年代美国联邦铁路局也已经批准了11条高铁线路,但光说不练,至今没有办法落实。
美国为什么没有高铁?最经常被提及的原因是美国地广人稀,而高铁要盈利需要密集的人流,因此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高铁没有存在的意义。这种解释对人烟稀少的美国中西部是适用的,但在人口密集的加州特别是旧金山湾区,以及东北部的华盛顿、纽约、波士顿地区,高铁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加州的人口近4000万,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而从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到洛杉矶,直线距离是615公里,目前的铁路需要9个小时左右,自驾车需要6、7个小时,而拟议中的高铁一旦开通,时间马上缩短到2.5个小时之内;华盛顿-波士顿城市带包括华盛顿、纽约、巴尔的摩、费城、波士顿等大城市,总人口有4400万,华盛顿到波士顿之间的距离同样在600公里左右,目前最快的列车也需要7个小时,如果有高铁,时间也会缩短到2小时左右。
事实上,奥巴马上台后已经意识到高铁的重要性。2009年4月16日,刚上任不久的奥巴马提出了高铁规划。他说: “在25年内,我们的目标是让80%的美国人能乘上高铁。这将比汽车出行节省一半的时间。部分旅程将比飞机还快——还不用忍受机场的搜身检查。”但 2010年2月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提出的一项在6年内投资530亿美元建设高铁的计划,被由共和党人占多数的国会众议院否决。再加上过去几年间,奥巴马政府的相关资金并没有直接用于建设高铁,而主要用于升级现有铁路设施,导致进展缓慢,因此在2012年以后,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说中已不再提及高铁。
因此,那种认为美国没有高铁是因为不需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美国高铁项目难产的根本原因,还是资金问题。像加州自1980年代就开始动议的旧金山-洛杉矶高铁项目,耗资预计需要680亿美元;而修建从华盛顿到波士顿的高铁,预计将耗资1500亿美元,用时26年。这么高的花费,花费时间又很长,人们普遍担心收不回成本,不划算;金融危机之下,美国从联邦到地方政府均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没有余钱去做大规模的投资;再加上很多铁路公司是私营企业,因此政府和民众更没有动力去冒这个险。
在美国,包括高铁在内的所有运输类项目的资金来源中,有将近30%来自于联邦政府,其余来自州和地方政府。但在联邦层面,民主、共和两党虽然在原则上都支持加大投资改造基础设施,但“钱从哪里来”的分歧让相关投资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奥巴马政府希望用提高燃油税和取消某些企业税收优惠的办法来筹集基建资金,共和党对此坚决反对。而在地方政府层面,养老金、医疗补助和退休老人医疗等开支不断上升,导致地方债台高筑,政府能如期偿还借款本息就很不容易了,大型项目投资只能居于其次。像加州政府,近年来多次濒临破产边缘,信用评级在美国各州中降至倒数第一,拟议中的高铁建设因此一拖再拖;华盛顿到波士顿的高铁要跨越多个州份,情况更为复杂。
从历史上看,美国铁路大发展的时期是在19世纪,第一条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铁路在1869年就贯通了。当时的林肯政府规定这条铁路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共同承建,两个公司同时从东西两方施工,路轨两旁的土地归开发者使用。在最后阶段,为了争夺盐湖城附近附加值高的土地,两个公司快马加鞭,日夜赶工,创下了一日12小时内铺设10哩铁路的纪录。最后由于华工的努力,中央太平洋铁路终于在1869年4月30日率先到达双方约定的接轨点。
在这一阶段,土地赠予是联邦政府铁路投资中最重要的方式。1850-1871年,联邦政府给各铁路公司的土地授予总计达17500万英亩。各铁路公司将国有土地作抵押,发行债券或股票,向私人借贷资金或向政府贷款。1856年建成的伊利诺伊中央铁路,5/6的费用靠出售国有土地支付。美国的历史学家就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援助,连第一条铁路也修不成。此外,政府规定铁路公司每铺设一英里路轨可得政府贷款1.6万美元,在丘陵地带为3.2万美元,高山地区为4.8万美元。
显然,铁路由于投资庞大,完全依靠企业和地方政府是无能为力的,美国联邦政府必须要出面统筹。但在奥巴马任内,党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政府早已提前“跛脚”,单单一个医保法案就已经弄得焦头烂额,很难拿出足够的政治和经济资源来推动高铁的建设。
事实上,不仅是高铁,美国其他的基础设施很多也已经年久失修,急需重建和翻新。2014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在基础设施质量方面,美国位居全球第19位,排在西班牙、葡萄牙和阿曼之后。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日前就撰文指出:美国给世界带来了因特网,可它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却要依靠真空管,跟踪航班则是靠公告板上的贴纸。今年2月,美国副总统拜登对费城的听众这样评价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如果我……把你眼睛蒙起来,带你走进纽约的拉瓜迪亚机场,你睁开眼就会想,‘我肯定是到了某个第三世界国家’。”
但和高铁一样,从联邦到州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党争的白热化等因素,导致美国难以在基础设施上有大的投入。当年,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兴建基础设施以刺激复苏、提高就业,但对奥巴马来说,这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